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癥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痢疾初起,先見腹痛,繼而下痢,日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多發于夏秋季節,由濕熱之邪,內傷脾胃,致脾失健運,胃失消導,更挾積滯,醞釀腸道而成。 兒童感染菌痢的機會更多,發病率較高。夏秋季發病率高。水源若被痢疾桿菌污染多引起菌痢流行。蒼蠅與菌痢傳播有密切關系。細菌性痢疾的主要傳染源為已經感染發病的病人和不發病的帶菌者。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桿菌所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夏、秋季多見,藉污染水和食物經口傳播。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排膿血樣便。重癥可發生中毒性休克或呼吸、循環衰竭致死。如人體抵抗力低,神經調節失常及胃腸道原有病變或并發腸寄生蟲癥等疾病,則較易演變為慢性菌痢。 根據糞便檢查及細菌培養可作出診斷,急性期患者應隔離和休息,用抗生素治療,重癥者還需作抗休克治療,糾正腦水腫,防止呼吸衰竭。慢性患者應進行長期的、全面的、系統的抗生素、痢疾菌苗、灌腸等綜合療法。 西醫治療 (1)急性痢疾普通型的治療 ①常規療法:患兒要臥床休息、隔離和采用消毒措施。飲食以流食或半流食為主,吐瀉、腹脹重的患兒可短期禁食。 ②抗生素療法:可選用氟哌酸、慶大霉素、黃連素和復方新諾明等聯合口服。療程7-10天。 ③吸附療法:可給予思密達,其對細菌和毒素有強大的吸附作用,并可抑制細菌生長,還可與黏液蛋白結合并相互作用,加強腸道黏膜屏障作用。 ④微生態療法:可用含雙歧桿菌制劑。它通過與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結合,起占位性保護作用,抑制細菌入侵,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⑥補液療法:根據脫水情況決定補液方法和補液量。 (2)慢性痢疾的治療 ①抗生素療法 常用藥物和劑量同急性菌痢的治療,但療程要長。可采用間歇療法,用藥7-10天,休息4天,再治療4天,休息4天,再重復4天,總療程3-4周。也可用黃連素或大蒜混合液灌腸治療。但應注意長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應在大便培養轉陰、膿血便消失后即改用中藥、維生素、微生態制劑和思密達等藥物。 ②飲食療法:慢性菌痢除抗菌治療外,還應注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 (3)中毒型痢疾的治療 ①改善微循環:可利用阿托品類藥物解除血管痙攣,防止休克。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異丙腎等擴張血管。用冬眠藥物氯丙嗪抑制血管壁上受體,使微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且有鎮靜、降低基礎代謝作用。用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消炎、減輕腦水腫、減輕中毒癥狀。 ②擴容及糾酸:按輸液速度先快后慢、先鹽后糖、見尿補鉀的補液原則進行。 ③呼吸衰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用呼吸興奮劑,危重者給予氣管插管或人工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