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頂部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由于多種引起腸粘膜損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導致小腸、結腸發(fā)生彌漫性或局部壞死的一種疾病。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本病的病因:①腸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兒窒息、肺透明膜病、臍動脈插管、紅細胞增多癥、低血壓、休克等;②飲食因素,如高滲乳汁或高滲藥物溶液可損傷腸粘膜,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有利于細菌生長和碳水化合物發(fā)酵產(chǎn)生氫氣;③細菌感染,如大腸桿菌、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沙門氏菌、梭狀芽胞桿菌等過度繁殖,侵入腸粘膜造成損傷,或引起敗血癥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腸道損傷。 病機探微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正氣內(nèi)虛,感受熱邪所致。熱毒內(nèi)蘊,下移大腸,灼傷陰絡,致血不循經(jīng),妄動妄行,胃腸功能障礙,血從大便而下。熱邪耗傷津血,血少津枯,影響血的運行,血阻脈絡而成瘀血。病久氣血乏源,而見氣虛之證。本病病位在腸,與脾胃有關。 本病初以邪實為主,病久氣血虧虛,病情輕重懸殊,進展迅速,臨證首先應辨別虛實。恨據(jù)其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常將其分為以下兩種證候類型。 1.熱毒蘊結 主證:腹瀉,便血,發(fā)熱,腹脹,腹痛,嘔吐,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舌質(zhì)紅或暗紫,舌苔黃膩。 分析:本證多由邪熱蘊于大腸,熱傷血絡而致。熱蘊于內(nèi),故見發(fā)熱。熱傷陰絡,血不循經(jīng),故見便血。胃腸濕熱,運化失常,故見腹瀉,腹脹等癥。血溢脈外而成瘀血,瘀血阻滯而見腹痛等血瘀之象。 2.氣血虧虛 主證:為本病恢復期,上述臨床表現(xiàn)明顯緩解,見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腹脹,唇舌色淡,苔薄白,脈細數(shù),指紋沉穩(wěn)色淡。 分析:本證多由于病后脾胃功能失調(diào)所致。脾胃運化無力,氣血來源不足,故見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等癥。氣為血帥,氣虛則血滯,故在氣虛的同時,亦可見血瘀之象。 西醫(yī)診斷 病 史:常發(fā)生于生后3~10天。 癥 狀:1.腹脹:常為首發(fā)癥狀,伴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2.嘔吐:嘔吐物帶膽汁或咖啡樣物。無嘔吐的患兒常可自胃中抽出含膽汁或帶咖啡樣胃內(nèi)容物。 3.便血:輕者僅為大便潛血陽性,重者則為果醬樣或鮮血便。 4.全身癥狀:早期可有反應差、嗜睡、體溫不穩(wěn)、呼吸暫停、心動過緩等。大多數(shù)病兒病情進展快,很快出現(xiàn)較重的感染中毒癥狀,精神萎靡、體溫不升、青紫或蒼白、四肢涼、休克、酸中毒,甚至頻繁呼吸暫停、呼吸衰竭、DIC、敗血癥及腸穿孔而死亡。 影象診斷:X線檢查:以小腸擴張為主要表現(xiàn),伴多個細小液平面,腸曲排列紊亂,腸壁間隔增寬。腸壁間積氣,呈多囊狀、細條狀或環(huán)狀透亮影。胃壁和結腸壁也可有積氣。門靜脈積氣,自肝門向肝內(nèi)呈樹枝樣充氣影。腸穿孔時出現(xiàn)氣腹。 相關鏈接 媽媽喂養(yǎng)誤區(qū)及解決方案 母乳喂養(yǎng)全攻略之上班媽媽 科學母乳喂養(yǎng)的注意事項 推薦閱讀
2回頂部 實驗室診斷: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1.血白細胞計數(shù)可正常、升高或減低。 2 血氣分析可有代謝性酸中毒。 便隱血試驗陽性。 糞便和血培養(yǎng)可陽性,以桿菌多見。 1.中毒性腸麻痹:當原發(fā)病為腹瀉或敗血癥時,易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誤診為中毒性腸麻痹,但后者無便血,X線片上無腸壁間積氣等。 2.機械性腸梗阻:X線腹平片上液平面的跨度較大,腸壁較薄,無腸壁間隙增寬模糊,無腸壁積氣,再結合臨床不難區(qū)別。 3.腸扭轉(zhuǎn):此時機械性腸梗阻癥狀重,嘔吐頻繁,腹部X線平片示十二指腸梗阻影像,腹部陰影密度均勻增深,并存在不規(guī)則多形氣體影,無明顯充氣擴張的腸曲。 4.先天性巨結腸:有腹脹,X線片上有小腸、結腸充氣影,需與早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鑒別。前者有便秘史,無血便,X線片動態(tài)觀察無腸壁積氣征。 5.新生兒出血癥:生后2~5天出現(xiàn),可以胃腸道出血為主,需鑒別。本病有生后未給予維生素K注射史,無腹脹,X線片也無腸道充氣和腸壁積氣,維生素K治療有效。 6.自發(fā)性胃穿孔:多由于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引起,常見于胃大彎近賁門處。病兒生后3~5天突然進行性腹脹,伴嘔吐、呼吸困難和發(fā)紺,X線平片腹部僅見氣腹,無腸壁積氣或腸管脹氣。 治法與方藥: 在治療上,急性期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恢復期以益氣健脾為主,佐以活血化瘀。 本病的治療可按臟腑氣血進行辨證,急性期重在祛邪,恢復期重在補虛。由于血瘀為其主要病機,故活血化瘀法應貫穿始終。 辨證選方 1.熱毒蘊結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柏、紅花、三棱、莪術各6g,黃連、丹參各3g,大黃2g。嘔吐加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腹痛加金鈴子、延胡索。 2.氣血虧虛 治法:益氣健脾,活血化瘀。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黨參、茯苓各9g,當歸、川芎、白術各6g,甘草、紅花各3g。血虛明顯加雞血藤、阿膠珠;余熱末盡加黃連、葛根。 1.八寶五膽藥墨: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熄風定驚之功效。適用于本病屬熱毒蘊結者。每服0.25g,日服2次。 2.黃明膠:具有養(yǎng)陰止血的功效。適用于本病便血屬陰虛者。每服2g,日服2次。 3.止血膠:具有滋陰止血的功效。適用于本病便血屬氣陰兩虛者。每服2ml,日服3次。 專方驗方 1.三七白及散:參三七粉、白及粉各3~6g。以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口服或鼻飼給藥,每服3g,日服2次,便血停止后藥量減半,繼服3日。 2.導毒化瘀湯:黃連6g,黃芩1Og,大黃1Og,炒地榆1Og,炒槐花1Og,白頭翁1Og,丹皮1Og,炒枳實1Og,甘草3g。水煎,1劑分4次口服或鼻飼。另煎1劑保留灌腸,日2次。 3.解毒活血湯:紫花地丁16g,鳳尾草16g,劉寄奴16g,紅藤16g,地榆16g,仙鶴草31g。每日1劑,頻服。 4.清腸解毒湯:川軍6g,當歸6g,敗醬草6g,白芍6g,玄明粉2g,桃仁5g,丹皮5g,紅藤5g,地榆5g,枳實1Og。水煎,川軍后入,玄明粉沖服。日1劑,分3次服。 5.馬齒莧合劑:馬齒莧200g,生大黃1Og,蒲公英30g,槐花30g,桃仁5g,赤芍1Og,白芍1Og,生地榆1Og。馬齒莧取汁兌入煎液中,生大黃后下,全藥水煎。每劑藥服2日,頻服。 相關鏈接 媽媽喂養(yǎng)誤區(qū)及解決方案 母乳喂養(yǎng)全攻略之上班媽媽 科學母乳喂養(yǎng)的注意事項 推薦閱讀
3回頂部 西醫(yī)治療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治療上以禁食、維持水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供給營養(yǎng)及對癥為主。近年來由于廣泛應用全靜脈營養(yǎng),加強支持療法,使本病的預后大大改善。 一、禁食 1.禁食時間:一旦確診應立即禁食,輕者5~10天,重者10~15天或更長。腹脹明顯時給予胃腸減壓。 2.恢復進食標準:腹脹消失,大便潛血轉(zhuǎn)陰,腹部X線平片正常,一般狀況明顯好轉(zhuǎn)。如進食后患兒又出現(xiàn)腹脹、嘔吐等癥狀,則需再次禁食。 3.喂養(yǎng)食品:開始進食時,先試喂5%糖水3~5ml,2~3次后如無嘔吐及腹脹,可改喂稀釋的乳汁,從每次3~5ml開始,逐漸加量,每次增加1~2ml,以母乳最好,切忌用高滲乳汁。 二、靜脈補充液體及維持營養(yǎng) 禁食期間必須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供給營養(yǎng)。 1.液量:根據(jù)日齡每日總液量為100~150ml/kg。 2.熱卡:病初保證每日209.2kJ/kg(5Okcal/kg),以后逐漸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周圍靜脈輸注濃度++、血糖>7.28mmol/L,應減少糖的輸入;如血糖多次測定>11.2~16.8mmol/L,應加用胰島素0.25~0.5u/kg。 4.蛋白質(zhì):常用6%小兒氨基酸注射液,開始以每日0.5g/kg,按每日0.25~0.5g/kg遞增,最大量為每日2.5g/kg。輸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熱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質(zhì)的合成,故使用時要求非蛋白質(zhì)與蛋白質(zhì)熱量之比約10:1,每克氨基酸氮輸入時要求熱量為628~837kJ。 5.脂肪:常用10% Intralipid,開始每日0.5g/kg,按每日0.25~0.5g/kg遞增,最大量每日3g/kg,輸注速度為,胎齡33周者每小時不超過3.0ml/kg。 6.電解質(zhì):一般每日供給鈉3~4mmol/kg,鉀2~3mmol/kg,氯2~3mmol/kg,與上述營養(yǎng)物質(zhì)配成1/4~1/5張液體輸入。但應監(jiān)測血電解質(zhì)濃度,隨時 調(diào)整。鉀的濃度不應大于3‰。如有額外丟失(嘔吐、腹瀉及胃腸減壓)則需提高氯化鈉的供給,一般配成1/3張液體輸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給5%碳酸氫鈉3~5ml/kg,必要時根據(jù)血氣檢測調(diào)整。 7.各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常用安達美(含各種微量元素)每日1ml/kg,水樂維他(含各種水溶性維生素)每日1ml/kg,維他利匹特(含各種脂溶性維生素)每日5ml。 三、抗感染 常用氨芐青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也可根據(jù)培養(yǎng)藥敏選擇抗生素。 四、對癥治療 病情嚴重伴休克者應及時治療,擴容除用2:1含鈉液外,還可用血漿、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藥物可選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并可給氫化可的松每次10~20mg/kg,每6小時1次。缺氧時應面罩吸氧。 五、外科治療指征 腸穿孔、腹膜炎癥狀體征明顯,腹壁明顯紅腫或經(jīng)內(nèi)科治療無效者應行手術治療。 相關鏈接 媽媽喂養(yǎng)誤區(qū)及解決方案 母乳喂養(yǎng)全攻略之上班媽媽 科學母乳喂養(yǎng)的注意事項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