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診斷: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1.血白細胞計數(shù)可正常、升高或減低。 2 血氣分析可有代謝性酸中毒。 便隱血試驗陽性。 糞便和血培養(yǎng)可陽性,以桿菌多見。 1.中毒性腸麻痹:當原發(fā)病為腹瀉或敗血癥時,易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誤診為中毒性腸麻痹,但后者無便血,X線片上無腸壁間積氣等。 2.機械性腸梗阻:X線腹平片上液平面的跨度較大,腸壁較薄,無腸壁間隙增寬模糊,無腸壁積氣,再結合臨床不難區(qū)別。 3.腸扭轉:此時機械性腸梗阻癥狀重,嘔吐頻繁,腹部X線平片示十二指腸梗阻影像,腹部陰影密度均勻增深,并存在不規(guī)則多形氣體影,無明顯充氣擴張的腸曲。 4.先天性巨結腸:有腹脹,X線片上有小腸、結腸充氣影,需與早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鑒別。前者有便秘史,無血便,X線片動態(tài)觀察無腸壁積氣征。 5.新生兒出血癥:生后2~5天出現(xiàn),可以胃腸道出血為主,需鑒別。本病有生后未給予維生素K注射史,無腹脹,X線片也無腸道充氣和腸壁積氣,維生素K治療有效。 6.自發(fā)性胃穿孔:多由于先天性胃壁肌層缺損引起,常見于胃大彎近賁門處。病兒生后3~5天突然進行性腹脹,伴嘔吐、呼吸困難和發(fā)紺,X線平片腹部僅見氣腹,無腸壁積氣或腸管脹氣。 治法與方藥: 在治療上,急性期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恢復期以益氣健脾為主,佐以活血化瘀。 本病的治療可按臟腑氣血進行辨證,急性期重在祛邪,恢復期重在補虛。由于血瘀為其主要病機,故活血化瘀法應貫穿始終。 辨證選方 1.熱毒蘊結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柏、紅花、三棱、莪術各6g,黃連、丹參各3g,大黃2g。嘔吐加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腹痛加金鈴子、延胡索。 2.氣血虧虛 治法:益氣健脾,活血化瘀。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黨參、茯苓各9g,當歸、川芎、白術各6g,甘草、紅花各3g。血虛明顯加雞血藤、阿膠珠;余熱末盡加黃連、葛根。 1.八寶五膽藥墨: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熄風定驚之功效。適用于本病屬熱毒蘊結者。每服0.25g,日服2次。 2.黃明膠:具有養(yǎng)陰止血的功效。適用于本病便血屬陰虛者。每服2g,日服2次。 3.止血膠:具有滋陰止血的功效。適用于本病便血屬氣陰兩虛者。每服2ml,日服3次。 專方驗方 1.三七白及散:參三七粉、白及粉各3~6g。以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口服或鼻飼給藥,每服3g,日服2次,便血停止后藥量減半,繼服3日。 2.導毒化瘀湯:黃連6g,黃芩1Og,大黃1Og,炒地榆1Og,炒槐花1Og,白頭翁1Og,丹皮1Og,炒枳實1Og,甘草3g。水煎,1劑分4次口服或鼻飼。另煎1劑保留灌腸,日2次。 3.解毒活血湯:紫花地丁16g,鳳尾草16g,劉寄奴16g,紅藤16g,地榆16g,仙鶴草31g。每日1劑,頻服。 4.清腸解毒湯:川軍6g,當歸6g,敗醬草6g,白芍6g,玄明粉2g,桃仁5g,丹皮5g,紅藤5g,地榆5g,枳實1Og。水煎,川軍后入,玄明粉沖服。日1劑,分3次服。 5.馬齒莧合劑:馬齒莧200g,生大黃1Og,蒲公英30g,槐花30g,桃仁5g,赤芍1Og,白芍1Og,生地榆1Og。馬齒莧取汁兌入煎液中,生大黃后下,全藥水煎。每劑藥服2日,頻服。 相關鏈接 媽媽喂養(yǎng)誤區(qū)及解決方案 母乳喂養(yǎng)全攻略之上班媽媽 科學母乳喂養(yǎng)的注意事項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