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醫分型與中藥治法 1.脾腎陽虛,氣滯血瘀 全身冰冷,面色灰暗,僵臥少動,昏昏多睡。哭聲低微,吮乳無力,局部皮膚發硬,水腫發亮。按之凹隱。硬腫范圍較廣,唇白舌淡,苔白,指紋淡滯或陷伏不顯。 [治法]溫補睥腎,行氣活血。 [方藥]參附湯合真武湯加減3克,附子4克,黃芪7克,桂枝3克,茯苓、白術、紅花、赤芍、當歸、川芎各5克。腫甚,小便不利者,加豬苓、澤瀉、木通、車前子;氣陰不足者,加麥冬、五味子;咳嗽痰多或大便稀溏者,合二陳湯。 2.寒凝氣滯,瘀血內阻 面色紫暗,全身欠溫,四肢發涼,硬腫多限于臀、小腿、臂、面頰等部,皮膚不易捏起,色暗紅、青紫,或紅腫如凍傷。嚴重者口鼻出血,唇色黯紅,指紋紫暗。 [治法]益氣溫陽,活血化瘀。 [方藥]當歸四逆湯加減3克,當歸、赤芍、桂枝各3克,細辛1。5克,黃芪7克,川芎3克,木通1.5克,甘草4克,大棗3枚。精神萎靡,口吐痰沫,呼吸不勻者,加白僵蠶,法半夏,石菖蒲、郁金、膽南星;硬腫甚者,加桃仁、紅花或丹參、郁金、雞血藤。 3.熱毒蘊郁,氣滯血瘀 發熱,面赤,煩燥,肌膚硬腫紫紅,尿短赤。嚴重者鼻竅出血,血色鮮紅。舌紫紅,苔黃,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黃芩、梔子各5克,人參3克,川芎、丹參、紅花、茯苓各5克,黃芪7克。發熱傷陰者,加玄參、麥冬,大便秘結或不暢者,加大黃,選用地錦草、蒲公英、金銀花、連翹、野菊花、紫花地丁,有外寒里熱者,用藥要溫散外寒,清解里熱,活血化瘀,溫涼并用。 三、如何預防硬腫癥 ①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減少早產兒的發生。 ②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 ③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處理。 ④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 ⑤積極早期治療新生兒感染性疾病,不使發生硬腫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