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一到,親戚家原本“佛系”的寶爸寶媽也開始忙里忙外,送孩子學這學那。一打聽,得到的大多是“別人家的孩子都這樣”、“沒辦法,現在是關鍵時刻了啊”之類略顯無奈的回答。 想想也是,最近,手機里的各大社交軟件都充斥著“x年級的假期最可怕”這樣的危言聳聽。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資深教師”,突然就給屏幕前的家長孩子來上一課。于是看著放假出籠的神獸,家長們紛紛皺起了愁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x年級的假期最可怕,其實是一種商業陷阱 寶爸寶媽們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上一秒還在談論或者搜索的事件,下一秒相關內容就出現在了某個社交平臺的頁面中。這駭人聽聞的現象背后,其實是一套完整的商業體系:家長們談論與搜索的痕跡被大數據捕捉為用戶興趣與行為數據,生成了用戶的潛在痛點。而商家們則會抓住痛點背后的商業價值,聯合相關平臺精準傳播痛點、擴散焦慮,在寶爸寶媽心中種下賣課需求,以便最后達到成功賣課、商業獲利的目的。所以就有了精準推送,向大家傳達所謂“自己孩子所處年紀的假期最可怕”的焦慮。從一年級到中學,“x年級的假期是最可怕的”這樣的套路是屢見不鮮、花樣百出。背后,大多是商家借助平臺傳播焦慮,為騙取賣課費用做準備。 對此,央視新聞也在前不久參與了以“為了賣課渲染暑假很可怕太損了”為名的微博話題討論,“聲討”了這種為牟取利益不擇手段的行為,并補充道:“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嚴防嚴查違法違規開展線上培訓和廣告宣傳等問題。說到底,違規賣課,得治!家長也要保持定力擦亮眼。同時,也提醒相關視頻平臺別為了收割流量和商業利益,對販賣焦慮亂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比x年級的假期更可怕的,是人云亦云的育兒方式 在相關部門的整治下,“假期可怕”的風波或許會在不久后平息。然而身處注意力經濟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快、種類多,很多商家把重點放在怎樣博眼球、獲流量上,這就直接導致了前幾天“雞娃”流行,過陣子“躺平”的做法也許就更受吹捧。 “育兒”作為家長們在生活中最關心、最重視的環節之一,很容易“草木皆兵”,被各種風向擾亂了心神;加上許多家長對自己的教育理念缺乏自信,常常會通過向外尋求幫助、尋找共鳴來獲得心里安慰。然而,這種行為實質上是將家長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很容易適得其反、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比x年級的假期更值得警惕的,應該是家長是非不明地順應潮流、人云亦云的育兒方式。 在迎接各種推送下鼓吹的育兒模式之前, 寶爸寶媽們首先需要想清楚兩個問題:第一,希望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第二,要用什么樣的方式去培養。其次,就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結合具體情境改進想法和做法。教育界有流傳甚廣的話說得好:“每朵花都有屬于自己的花期”。只有專注于孩子、專注于現實,才能把握好成長與進步的節奏,不被帶偏。 同時,而在尋求育兒資源的時候,家長們也應該秉持著對孩子負責人的原則,保持自己的判斷力。認真尋找專業的育兒知識,不要什么熱門就是什么、不要輕信一家之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假期沒那么可怕,如何正視假期? 那么識別出了“x年級的假期最可怕”是一種販賣焦慮的商業陷阱、盡量規避了潮流可能會給育兒帶來的負面影響后,我們應該如何正視假期呢? 首先,家長可以與孩子溝通,共同規劃理想的假期。孩子負責構思自己理想的假期生活,家長則在此過程中起到判斷與修正的作用。人民日報在今年發布的“最適合孩子的暑期作息表”中也建議,在一天中留給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的機會,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因為毫無計劃或是壓力太大而選擇“擺爛”,渾渾噩噩地度過一個暑假;又可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留給他們充足的成長空間。 其次,就是孩子執行、家長監督,共同促成理想假期的實現。在將理想轉變為現實的過程中,寶爸寶媽也可以使用一些育兒小妙招。 新浪微博擁有280w+的博主@七崽圓滾滾在“暑假在家如何輕松帶娃”中曾建議道,可以設置一種積分獎勵機制,用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來積分,積累到一定數額后即可兌換心愿。這樣就可以把假期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任務串聯起來,讓孩子化被動為主動,家長的教育也會相對而言輕松許多。當然,在實施和監督的過程中,寶爸寶媽們也要注意一種假期應有的“松弛感”,避免過于嚴苛緊密的計劃,模糊了假期的本意。 因此,對于寶爸寶媽們來說,相比焦慮最可怕的x年級假期,在流量陷阱面前擦亮雙眼、理清自己的育兒初衷、攜手子女為理想假期的實現而努力,才真正迫在眉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