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兩天,鄰居家的夫妻因為孩子玩手機大吵了一架。 原來,因為暑假即將結束,孩子的培訓班和作業也到了收工階段。媽媽就想著孩子累了一個多月了,所幸剩下的假期就讓孩子玩個夠吧。 于是對孩子的約束逐漸放松,哪怕孩子一天到晚刷著手機哈哈大笑也一笑了之。 誰曾想,就是這樣簡單的想讓孩子放松的想法,卻引來了意料之外的禍事。 因為長時間的玩手機,孩子的作息變得紊亂,有時連飯都不吃了。 凌晨12點,原本這個點孩子早就該進入夢鄉了。 然而,當媽媽推開孩子臥室的門,卻發現孩子躲在被窩里玩手機,伴隨著陣陣偷笑聲…… 媽媽奪回孩子的手機,散發著怒氣,命令孩子立馬睡覺。 而面對媽媽的管束,孩子嗤之以鼻,甚至最后大喊道:不是你讓我玩的嗎?那你還管我干嘛? 一句話,噎得媽媽無言以對…… 有時,我們只是想著讓孩子放松一下快樂就好,殊不知正是這樣的想法,無形間傷害了孩子。因為你正放縱你的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之中。 近幾年,因為沉迷于垃圾快樂而廢掉的新聞數不勝數。 有的因玩游戲而視力下降,有的因追綜藝而倦于思考的,也有的因追求刺激看一些低俗視頻的。 這些孩子父母的初衷,都是覺得孩子開心、孩子省心不鬧就好。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心理學家亞當·阿爾特說:游戲、八卦、直播等娛樂產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 千萬不要因為你的一時放縱,毀了孩子的一生。
2 隨處可見的垃圾快樂不能指望孩子自覺 其實,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的新聞并不少見。 前段時間,安徽的一位小男孩就因「玩手游花費十三萬元」登上了熱搜。 9歲的小珂,自從沉迷上手機游戲后簡直到了“喪心病狂”,不僅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玩游戲,更是愛上了氪金,短短一個月內花費了十三萬余人民幣。 媽媽說,那是家里還房貸的錢。 還記得安徽一名中學生跳樓輕生的新聞嗎?原因是他實在控制不住玩手機。 這般不管不顧的瘋狂行為,讓人唏噓的同時也不得感概,垃圾快樂如此可怕。 朋友家孩子最近也愛上了刷短視頻,經常一刷就是兩三個點,口中還哼著各種BGM。 她曾想過沒收手機強制孩子早些休息,但愛人卻認為孩子是有自覺性的知道分寸。結果顯而易見,孩子在豐富精彩的垃圾世界里快速淪陷,成績一落三丈,二人悔不當初。 雖說越自覺越優秀,但孩子的自制力尚未發育成熟,很容易被花花世界帶偏。而當他們品嘗到膚淺的快樂,習慣了淺層的思考,就會產生惰性思維,徹底毀掉。 垃圾快樂如此可怕,絕對不能指望孩子自覺。 3 垃圾快樂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毒藥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天沉迷于短暫快樂超過兩個小時的兒童,在思維與語言測試中往往獲得較低的分數。 因為他們的大腦皮質已經過早變薄,而這竟與長期的短暫快感有關。 原來,那些信息大多短暫碎片化,當孩子長期接觸這些信息后,由于大腦已經習慣接受這種淺表刺激,已經懶得或不屑于深度思考。 長此以往,他們就難以保持長時間高強度的注意力與思考力,更妄談學習成績的提升與保持了。 垃圾快樂害人不淺,而當他們淪陷于垃圾快樂時,悲劇便在悄悄上演。 但如果能及時擺脫,就會有另一番天地。 作家張宏杰在小的時候非常喜歡讀書,經常在圖書館一待就是一整天。然而在上班后,受身邊同事影響,他愛上了打牌,這種快感可比讀書來的輕松多了。 于是,打牌瞬間充滿了他的生活,他的生活變得異常快樂。 然而沒過多久,他就意識到了不能再這樣消沉下去。一番自我檢討后,他重新拿起來書本,重新緩慢地啃食。 書本中的快樂來得很慢,需仔細閱讀,需要反復咀嚼,方能品嘗出一絲甜味,自然不是打牌能夠比得上的快樂。 但對于張宏杰而言,那段時間已然浪費,他不會再走回頭路,放任自己淪陷于垃圾快樂之中。 于是,他在悄悄地充實自己,沉淀自己。 最終,他厚積薄發,成為了暢銷書的作家,聲名大噪。 而他的打牌同事們,仍停留在原來的位置,面對裁員不知所措。 如此差距,不免唏噓。 垃圾快樂,就像是一塊包裝精美的糖果,哄騙著你吃下,貪戀舌尖上的甜蜜。殊不知,它也正在蠶食著你的牙齒,吞噬著你的靈魂。 垃圾快樂,正在拉開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距離。只有及時說不,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4 父母是最靈的解藥 稚嫩的孩子尚未擁有良好的自制力,一旦他們嘗到垃圾快樂的甜頭,便很難再次放下。 孩子還小,他們可能并不明白垃圾快樂有什么不好,他們只覺得當下開心就夠了。 但是,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快樂,也分好壞。 因此,家長需要進行干涉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而當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時,我們不妨試試這三種方法: (1)尋找一份孩子的熱愛 孩子沉迷于垃圾快樂的根本原因,在于貪戀“快樂”。所以要想讓孩子從泥沼中及時抽身的最佳辦法,就是尋找一份深層次的快樂。 而這種快樂,就是孩子的愛好。 北大韋神之所以能夠被封作神,不僅是因為他極高的數學天賦,還有一部分是因為他的“三不生活”: 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不用微信。捧著兩饅頭拎瓶礦泉水,就能在數學宇宙中遨游一整天。 也許你會疑惑這人學傻了吧?殊不知對于韋神而言,數學就是他最大的快樂。 當找到自己的愛好,并起早貪黑為之鉆研時,他就會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自豪與充實的快樂。 品嘗過高質量快樂的孩子,自然無法再將就于虛無而又短暫的快感。 用愛好替代垃圾快樂,這樣既健康又充實孩子的行為,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方式。 (2)規律作息,是味良藥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官微曬出的一張學霸作息表,令網友直呼佩服。 在這張表中,赫然地劃分了不同的時間應該做的事情。 上課、準備考試、背單詞、做實驗、整理筆記等,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是一個自律而又強大的靈魂。 在如此高效率的學習下,他的綜合測評連續三年位列年紀第一,獲得了十五項國際、國家、省級科研、競賽獎項等多項榮譽。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十分優秀且要強的學霸,而這樣優秀的人,自然不會因垃圾快樂而駐留他前進的腳步。 可我們的孩子還太小,沒辦法一下子就安排地如此緊湊,又該怎么辦呢? 不妨先從最基本的作息開始計劃,與孩子規定好睡覺與起床的時間,形成良好的生物鐘。這樣既能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也為后續作息表的制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而當作息表慢慢地排滿時,孩子也就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自覺性,能對垃圾快樂勇敢說不。 這樣的孩子,一定自律而又自信。 (3)愛孩子,就陪他一起成長吧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的愛是健康成長的基礎,而當他們疏于陪伴時,就會下意識地尋找其他替代。 垃圾快樂,就會趁虛而入。 手機并不是孩子沉迷垃圾快樂的罪魁禍首,孩子怎樣看待垃圾快樂,正是取決于父母的態度。 《父子電影俱樂部》一書中,大衛發現兒子杰西突然叛逆,撒謊、逃課、更是拒絕與家長溝通,一心只沉迷于垃圾快樂之中。 但與其他父母不同的是,大衛不僅沒有對他加以訓斥,更是讓他暫時退學,專心陪伴孩子。 在這最叛逆的三年里,大衛與孩子一同玩耍、看電影、交流心得,而正是這樣的親密陪伴,讓杰西原本污糟的生活逐漸回歸正軌。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是源于父母的陪伴,是他們身體力行告訴孩子不再孤獨,是他們用滿腔熱愛填補孩子的空虛。 與其一味指責蠻力戒癮,不如從現在開始放下手機,放慢節奏,用愛與溫暖陪伴孩子重新開始。 可以陪伴,就不要走開。
5 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光愛不夠,還要善于愛。孩子教育也是如此。 真正的教育,從不是簡單的YES 與 NO,而是陪伴帶來的滿足,愛帶來的力量,是精神與靈魂的雙重富足。 畢竟,只有長滿莊稼的土地,才不會滋生雜草;只有被愛滋養的心靈,垃圾快樂才不會趁虛而入。 父母的陪伴和愛,才是圍截垃圾快樂的一堵墻。 愿我們的孩子既能在風雨中乘風破浪,又能在危機中洞察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