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死今天女廁有個小女孩。” 最近,一位男童媽媽吐槽,帶兒子去女廁遭“質疑”的微博爆了。 當天,這位媽媽帶兒子小胖上女廁所,沒成想一旁上廁所的小女孩,突然問自己媽媽: “為什么男孩要來上女廁所呢?” 女孩媽媽耐心解釋:“可能是因為哥哥的爸爸沒有來,所以只好來女廁所啦。” 小女孩沒再說話,但小男孩可能生氣或覺得羞愧難當,死活不愿意在女廁上廁所了,最后在外用礦泉水瓶子解決了。 上廁所問題解決了,但事件卻沒完... 男孩的媽媽氣急敗壞,隨即在微博上言辭激烈發了帖,對小女孩和她的媽媽進行了謾罵: “我真服了,能不能嘴別那么欠!” 帖子一出,立即引來一片聲討。
女廁所里有女孩,是“好死不死”?當然,也有人解釋“好死不死”是一句地方習慣用語,但女孩合理疑問,竟然成了“嘴欠”。 孩子都知道羞恥回避,媽媽竟然顛倒黑白。 尤其許多女童媽媽和女性朋友,紛紛涌進評論區,吐槽炮轟男童進女廁帶來的尷尬不便。 “不僅有男童進女廁所、女澡堂、女更衣室,甚至有男童肆無忌憚地趴地上,扒著隔間偷看。” 這已不是對他人造成“不便”了,而是對他人侵犯了。 廁所問題需要解決,孩子的性教育問題更要重視。 01男孩的方便不方便 作為一名家有男孩的寶媽,很理解帶男孩出門上廁所的尷尬。 爸爸不在,自己不能去男廁所,孩子又還不會自己上廁所,更不能隨地大小便,尷尬的真是急死個人。 這不是特例,而是大多數男寶媽媽的真實煩惱。 有的媽媽頂著尷尬,連連抱歉沖進女廁所速戰速。 有的媽媽會攜帶便攜尿壺、便攜馬桶,在親子室、工具間,或者找無人的角落撐傘遮住孩子。 有的媽一人帶娃無法兼顧,孩子獨自在門外可能會丟。 當然也有的家長“恃弱有理”,理所當然的帶男童進女廁所,旁若無人,自由來去。 不論哪一種,都足以說明,男孩的“方便”問題的確不方便。 當然也不是沒有采取方法,有的大城市增設了親子廁所、第三廁所,方便解決。 然而即便是親子廁所,也存在不少問題。
曾看到一則新聞,北京某商場為解決男童上廁所問題,竟然直接在女廁所設立男童小便池,引來女性不滿。 這樣堂而皇之的“進駐”,不僅沒有尊重女性的隱私尊重,還讓孩子覺得自己進女廁所理所當然。 不但沒方便,反而更不便。 不但沒解決,反而更誤導。 況且,擁有第三廁所的僅僅是部分大城市,并沒有全面推廣,大部分寶媽的煩惱依然沒有解決。 親子廁所不足、爸爸帶娃缺位、父母自身性觀念不正確,讓男孩進女廁成為了普遍現象。 但普遍不等同于正確。 男孩方便問題不方便,這既是社會管理問題,也是性教育缺失的問題。 男孩進女廁,可能影響孩子性別觀念的模糊,性觀念的扭曲,對于孩子個人成長也有負面影響。 02今天的不合適,明天的不合法 曾看到這樣一則視頻,讓人氣憤不已。 一位年輕女子在上廁所,誰知一位6歲男童突然闖了進來,推開了她所在包間的門。 女子驚嚇過后,又氣又羞,誰知男孩竟然一臉得意地「壞笑」。 看男孩毫無羞愧、悔改之意,女子隨即找孩子家長理論。誰知家長比孩子更不知羞,不僅沒道歉,還沖著女子破口大罵: “就你金貴怕看?” “你都這么大女的了,你比別人多長一個?” 真是應了那句話:父母的戾氣,是孩子作惡的底氣。 一點不假。 本來是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卻成為縱容孩子變壞的契機。 今年3月,成都一名13歲男孩因猥褻幼童被警方帶走。 “我女兒跟我說有個哥哥看她肚子。” “他讓我女兒過去,掀她衣服,脫她褲子,之后他竟然還敢和我爸說話。” 然而更可怕的在后面。 受害者家長在調查監控中發現,受害的不僅有自己的女兒,還有同小區的共計7名幼童。 一個13歲男孩,在同小區連續作案多起,事后還能冷靜和受害者家長聊天。 事發后,男孩家長竟然遲遲沒有對受害者道歉。 真相讓人細思極恐,男孩一家讓人氣憤,更讓人引以為戒。孩子行為如此惡劣,家長責無旁貸,但也折射出對孩子的性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很多家長、學校在孩子教育中,一擲千金,拼盡全力,卻唯獨忽視了「性教育」。 甚至不少家長依然抱著:男孩不吃虧,孩子還小不懂,看看沒關系,這樣的想法。然而犯罪的種子,安全的隱患就是這樣埋下的。 無條件的護短,看似是給孩子撐起了庇護傘,實則為孩子以后釀下大錯埋下伏筆。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家長不明事理,孩子自然是非不分。 家長沒有良好引導教育,甚至自身錯誤的觀念,讓孩子沒有正確性別意識,最終只會害人害己。
03后悔太遲,教育趁早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專家葉壯表示:孩子的性別意識,最早應該在2歲建立。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兒童在3-4歲間已經能夠分辨男孩和女孩身體結構上的不同。 加之,形形色色的互聯網信息,也讓現在的孩子遠比想象中早熟。 鄭淵潔表示:兒童性教育不能晚于3歲。對此專家們一直贊同。 在201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中,揭示了過去六年期間我國的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新變化。 以2016年為節點,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聚眾斗毆、尋釁滋事、強奸犯罪人數開始逐年上升。 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中,居前六位分別是強奸、尋釁滋事、猥褻兒童、搶劫、聚眾斗毆、故意傷害。 2017至2019年,全國法院起訴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高達43386起;其中,受害者集中在7至11歲階段。 中國社科院政法學院少年兒童中心主任童小軍,在央視報道中稱:未成年案件數量回升,其中14-15歲青少年強奸案件數據也在不斷上升,反映了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管理和治理可能沒有跟上。 的確,要預防青少年犯罪,減少未成年人性侵案件,社會管理要加強,家長自身的觀念更要加強。 然而,目前大部分的性教育要么是一語帶過的模糊教育,要么是只停留在教育孩子保護自己,卻沒有教育孩子不要傷害侵犯他人。 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的性教育同樣要重視,要科學,更要趁早。
04辦法雖比困難多,但需共同努力 有人說孩子“屎尿屁”是小問題,但「教育」卻是大問題,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更不是媽媽一力承擔的事。 加強孩子性教育,解決男童“方便不便”問題,需要家長、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 1.學校要加強性教育,父母要主動和孩子聊聊性。 因為爸媽主動和孩子討論,不僅能減少孩子的性困擾,越早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就越能減少那些壞人有機可乘的機率,避免孩子自己偷偷摸索而受到更多傷害,甚至成為施害的一方。 2.爸爸們要多出席,少神隱。 在公眾場合多讓爸爸帶男寶去上廁所,樹立正確性別意識,訓練孩子獨立上廁所,減少媽媽的尷尬,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3.在公共場合多增設第三廁所、親子廁所,解決男孩的“不便”。 當然,改變之前,仍有各種困難。但放任自流,只會讓孩子認知缺失或偏航。 關于沸沸揚揚“女廁所之爭”,許多女性在據理力爭,也有不少男寶媽在訴說自己的苦衷。 其實,特殊人群的不便我們可以理解,也不會把矛頭指向孩子。但我想引起大家憤怒的是是那些把別人的禮貌和情面,當作本分而頤指氣使的父母。 他人理解很重要,但請別把他人的讓步與犧牲,當做理所應當。 女廁所不是男童久留之地,應是文明道德的體現之處。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明燈。 希望我們都能做文明有理的父母,培養守禮有德的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在不打擾他人的前提下,和平溝通,互相體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