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00:00:00出處:PCbaby作者:快樂媽咪
《以家人之名》終于收官啦!在這部劇里,不少觀眾都特別羨慕李爸和女兒尖尖的互動。 樓板隔音差,樓上鄰居總吵架。 有一回,尖尖被樓上摔東西嚇了一跳,忍不住皺眉:“怎么天天吵架”。 爸爸幽默回應:“他哪天會不會把這樓板砸漏了呢,掉咱們家來了。” 父女倆相對而笑,一個小小的玩笑,輕而易舉的驅散了尖尖的恐懼。 有爸爸在,就有安心。 前一秒在和尖尖說話,后一秒電話響了,李爸沒有急著過去,而是認真的和尖尖說完話,才去接電話。 尖尖媽媽去世了,李爸告訴她,媽媽是去海上當仙女了,很多年后他們會團聚。 尖尖問什么時候,李爸想了想:“等小尖尖變成羅鍋老奶奶的時候”,尖尖聽后大開腦洞,父女倆玩起了老奶奶賣豆花的游戲,一掃之前的沉悶。 李爸總能及時看到尖尖的情緒,認真的回應。 這份用心,給與尖尖勇氣和力量,心里有愛的孩子,也能把這份溫暖和快樂,傳遞給身邊的人。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我們總覺得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就是愛孩子,卻不知道,心與心的交流,對一個孩子有多重要。 孩子需要和父母的情感互動,愛會流動的家里,溫暖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1 沒有互動的父母,只會養(yǎng)出“空心”的孩子 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愛的,但他們總用各種各樣的理由,把孩子推遠。 短片《心狠的爸爸》中,兒子一直覺得爸爸討厭他。 他四歲時候一個人進學校,看著其他孩子都有爸爸媽媽牽著,忍不住回頭張望,卻發(fā)現(xiàn)父親根本沒給他一點關注; 他和媽媽一起搭城堡,彈吉他,爸爸永遠都是坐在一旁看報紙,不聞不問,仿佛他不存在; 他興高采烈的告訴媽媽自己設計的衣服賣出去了,爸爸卻潑來冷水:“先多賣點再來說吧”。 爸爸真的討厭他嗎? 并不是,爸爸很愛很愛他。 他會在兒子搭城堡睡著之后溫柔的抱他回房,買下兒子設計的衣服給他捧場,他用相機偷偷記錄下兒子每一個瞬間…… 他希望兒子學會堅強,所以總是冷漠以對。 片尾兒子明白了父親的苦心,淚流滿面。 這淚水,感動于父親的默默付出,可有沒有一些,是這么多年一直以為不被父親所愛的委屈?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愛的箱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互動,箱子就是空的,十幾年“不被愛”的空白,空蕩的內心又該如何填補? 有人說: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盡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陪伴孩子,不是說坐在那里,當一個人形玩偶。 在孩子看來,父母看見他的情緒,回應他的言行,他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愛。 著名的“靜止臉實驗”研究也在警示我們:在母親對孩子毫無反應的那段時間里,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續(xù)下去,孩子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 對孩子來說,被父母無視的感覺,就像被拋棄,恐怖無比。 我們常說父母不要缺席孩子的童年,不缺席的不僅是生活,還有心靈的成長。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剩下的唯有深深的挫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2 錯位的互動,傷孩子更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也不是某一天突然對父母立起了高墻,這份隔閡,來自日積月累的失望。 前兩天在幼兒園門口看到一個小姑娘,拿著手工折紙做的帽子,興沖沖撲向媽媽:“媽媽,快看,好不好看。” 那帽子折的特別整齊,有棱有角,還畫滿了圖案,看著格外有趣。 可她媽媽卻皺了眉頭,埋怨道:“這裙子怎么回事,這還能洗掉嗎?說不讓你穿非得穿……” 小女孩看看裙子上彩筆留下的印記,默默放下了手里的帽子,耷拉著腦袋跟媽媽走了。 孩子想讓媽媽看新做的帽子,媽媽卻只看到弄臟的裙子,心理學上把這種情況稱之為“無關反應式”互動。 媽媽看似給了回應,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 “若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就會產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產生‘存在性焦慮’,這樣的孩子中,有一部分人會發(fā)展成令心理醫(yī)生都覺得棘手的邊緣性人格。” 對孩子來說,強大的生命力永遠來自父母的認同,認同需要被看見,被看見的前提是有回應,回應需要互動來體現(xiàn)。 孩子想要的,是愛的互動,但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的情緒,甚至打壓他們的真實感受。 于是,他們要么用反叛、攻擊的方式,試圖吸引父母的注意。 要么否定自己的感受,壓抑情緒,順從取悅父母,期盼以此獲得重視。 無論哪種情緒,都是在向父母呼救。 愛孩子,就不要把『錯位互動』這把無形的刀,親手插進孩子心里。 這刀雖不見血,卻痛的真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3 每一次有效互動,都是愛的傳遞 英國發(fā)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提出“依戀理論”,他認為: 一個人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從幼兒時期就需要體驗到與父母的溫暖、親密和持續(xù)的關系,并在這種關系中獲得滿意和享受。 每一次你認真的回應,對孩子來說都是“我值得被愛”的證明。 1、不要指責和催促 女兒很晚了還不肯睡覺,快遞小哥隔著屏幕,耐心的哄著女兒:“爸爸給你跳個舞,然后你趕緊睡覺,好不好。” 說著真的在街上跳起了舞,對著屏幕給了女兒幾個晚安吻。 可屏幕背后,還有一車的快遞沒有送到。 夜很深了,不知道還要送多久,可在女兒哭鬧的時候,卻沒有絲毫的不耐煩,而是認真的給她安慰。 別讓“忙”成為借口,身體也許沒到場,但你的每一份用心,孩子都能感受到。 父母及時的回應,讓孩子感到被重視,被在乎,這是他們尊重感和自信心的來源。 2、抓住生活中的小樂趣 我哥是個特別有趣的人。 兒子在他書上畫畫,他就趁著兒子睡覺在他臉上畫花貓; 兒子不想洗襪子跟他求助,他帶著孩子偷偷把臟襪子藏進洗衣簍; 兒子偷偷嚇他,他將計就計反嚇兒子一跳。 有一回,小侄子演講比賽得了第一名,他特意買了一束花,還做了一個小王冠,在侄子回家之后,隆重的給他“授予榮譽”。 侄子既害羞又自豪,臉紅紅的還要挺直胸膛。 家也是一個需要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的地方。 孩子能在父母的回應中感知到愛,他們和父母互動,父母看見了,就是對他們安全感最好的建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不要忽視孩子提出的“小”問題 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書中,作者女兒看完《哈利波特》害怕的不敢睡覺。 媽媽沒有批評她胡亂看書,強迫她趕緊睡覺,而是和她一起重溫《哈利波特》,找到了她害怕掉進去的四維空間。 然后用大箱子搭了一個“四維空間”,在里面放上小玩具,邀請她進去看看。 女兒在大箱子中間鉆來鉆去,漸漸忘記了恐懼,還喜歡上了這個游戲。 很多事情,在大人眼里很小,在孩子眼里卻很大。 你也許很難站在孩子的角度,但起碼要在他需要的時候,和他站在一起。 看見孩子的忐忑和恐懼,認真對待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和父母在一起的這段時光,會成為他們一生溫暖的回憶。 04 孩子最大的渴望就是被看見 父母和孩子的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互動,被看見,有回應。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 孩子最大的渴望就是被看見。 看見即接納,看見即重視,看見即認同。 讓他們相信自己,認可自己,在愛的滋潤下,生長出強大的內心力量,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給孩子一份爸爸媽媽永遠在的底氣,讓他們用滿載的愛和期待,去迎接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