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 13:19:00出處:PCbaby作者:快樂媽咪
《妻子的浪漫旅行》第四季邀請了胡可、蔡少芬、張歆藝等一眾女明星。 從婚姻生活到育兒經驗的交流,除了旅途中的美景,她們作為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更是精彩。 我女兒一歲兩個月,有時候性格特別犟,不隨她心意馬上就會翻臉哭鬧,本著不能慣孩子的原則,每次她亂發脾氣哭鬧的時候,我一開始都會靜靜的陪著、忍著,但哭久了老母親那個無名火馬上就上來了。 看了節目才知道,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氣的仙女都跳腳,我這樣的情緒實屬正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1 胡可曾在海外當街打安吉? 胡可分享,有一次帶著安吉和小魚兒一起去新加坡旅行時,要坐一種穿梭小火車才能去參觀,這種小火車有三種顏色,藍色、粉色、綠色,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時段。 安吉看中了藍色的穿梭小火車,但方向反了,可安吉非要坐藍色的火車,愿望落空后馬上開始又哭又鬧,大聲叫喊,還在小火車上亂踢亂動,甚至踢到旁邊的參觀者。 胡可只好不斷地向旁邊的旅客道歉,胡可和姥姥給安吉講道理、分散他的注意力等嘗試都失敗了,旁邊的所有旅客都看著哭鬧的安吉,皺起了眉頭,趕緊避開他亂踢亂踹。 十分鐘后下了小火車,安吉還是哭鬧不止,胡可這時候再也忍不住了。 “我當時一下就崩潰了,咔一下打了安吉,打完我就后悔了,但是我當時火已經到腦門了,我真的覺得如果不打這一下我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化解。” 第一次被打的安吉立刻停止了哭鬧,驚恐的表情看著媽媽。 胡可立即向孩子道歉,承認自己打人不對,但同時告訴孩子這種無理取鬧的做法也是不對的,然后開始和孩子講道理。 相信這樣的畫面,在日常帶孩子的過程中簡直太平常不過了,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理智的媽媽講道理,暴躁的媽媽直接就動手了。 但思想家盧梭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2 居高臨下的道理,教不出懂事的孩子 為什么越是講道理,孩子就越不懂事呢?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夢想改造家》第五季,有一期的主人公是一位全職媽媽,她們一家四口想要把居住在使用面積僅有38平米的空間,設計師通過了解家庭成員的習慣最終展現了這樣的客廳: 這位媽媽帶著兩個女兒四處窮游,她們家沒有電視,客廳是一個超大的桌子,一家人吃完晚飯后坐在這里學習、工作。 她沒有告訴女兒不可以看電視,而是用實際行動帶著孩子養成了主動閱讀的習慣。 當我們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內心儼然一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都多的姿態,這樣居高臨下的教育孩子不僅不會聽,親子關系還會越走越遠。 想象一下我們自己情緒非常急躁的時候,你是需要一個安靜且有力量的擁抱,還是心靈雞湯?你會一飲而盡還是恨得不打翻了這碗湯? 言傳身教的隱藏式教育,是在無聲中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而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關心、安慰的時候站在他的頭頂送一碗雞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3 父母易怒,孩子容易大腦萎縮 有一次,和我媽一起逛街大老遠的就聽見了一個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在一家童裝店門口一個衣服凌亂摸著鼻涕眼淚,她的媽媽不顧商場來來往往的其他顧客,旁若無人的專心罵孩子。 起因是媽媽讓小女孩試了一條裙子,她媽媽覺得價格有點貴想要還價,但是小姑娘不肯脫下來,媽媽拉扯著她就去換了衣服,罵道最后還想要動手,還好有好心的路人勸阻了。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記錄了一項日本小兒神經外科學教授友田教授與美國哈佛大學的實驗。 他們邀請了約1500名曾在兒童時期受過體罰,年齡在18到25歲的年輕人,并通過MRI觀察他們的大腦。 結果表明:由于體罰經歷,參與者的右前額皮質內側體積平均萎縮了19.1%。同時,該研究也表明,如果損害了原本于三十歲左右成熟的前額皮質,容易產生類似抑郁癥的癥狀;謾罵將影響語言理解能力,容易引起神經性耳聾。 蔡少芬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對于處理孩子的情緒有一套自己的辦法,特別是她和先生張晉的一套“組合拳”絕對是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教科書級別做法。 蔡少芬的二女兒比較黏媽媽,什么時候都要霸占著媽媽,好在大女兒比較懂事也總是讓著妹妹。 有一次全家外出就餐,蔡少芬決定讓爸爸陪小女兒一會,可小女兒馬上哭著喊著:“我要媽媽,我要媽媽!” 蔡少芬拉著大女兒就走,留下張晉陪著小女兒在大廳里,但爸爸覺得妹妹的行為影響了他人,于是把她帶到了車里。直到女兒哭鬧了大概20分鐘,哭累了,不哭了,張晉這才問她:“哭得累不累?還哭嗎?” 小女兒就像是瞬間長大了一樣,說不哭了,并決定給全家人道歉,意識到了自己霸占媽媽對姐姐不公平是錯誤的行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張晉和蔡少芬的這套“組合拳”妙在以下幾點: 1.平和的接受孩子的情緒 在小女兒開始哭鬧之后父母并沒有急著說你這樣不對等等的大道理,而是由爸爸一直陪伴著她,雖然孩子在哭鬧,但親人的陪伴不會讓她覺得沒人關心自己的內在情緒。 2.夫妻默契的堅定原則 很多媽媽們在網上吐槽爸爸們的詐尸式育兒,比如媽媽催著孩子快點寫完作業的時候,孩子本就貪玩,平時不管輔導的爸爸還要加一句:“今天太晚了,明天寫吧。” 這種關鍵時刻掉鏈子的行為,輕松的贏得了孩子的好感,卻嚴重的傷害了夫妻關系,豬一樣的隊友應該就是這樣的表現。 當媽媽想要堅持原則的時候,爸爸一定要頂上支持,否則孩子就會知道哭鬧的要挾總是能換來自己想要的,下一次一定會變本加厲。 3.道理放在情緒后 張晉在這點上絕對是個聰明的好爸爸,他先是對女兒的壞情緒表示理解,然后默默陪伴她發泄,最后還問一句:“舒服了嗎?” 確定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泄后才開始講道理,而這時候的溝通才是有效溝通的正確時機。 04 一個動作,三個字應對孩子的無理取鬧 當我面對自己的女兒莫名其妙的哭鬧時,第一反應是我絕對不能這么慣著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才一歲就這樣長大還得了? 直到我讀了史蒂夫·比達爾夫寫的《養育女孩》這本書之后才懂得:嬰幼兒無法調控自己的情緒,父母需要用語言和肢體接觸使孩子感到安心。 面對還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父母只需要一個擁抱,就能讓孩子瞬間感到安心然后慢慢的變得平靜。 對于已經可以說出自己感受的孩子,父母在接受他們壞情緒的同時只需要說三個字:“我知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人父母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挺不公平的,我們在職場做會計要考從業資格證、想當個律師要考律師證,可為人父母的門檻太低了,不需要任何的學習、培訓、考試、驗收、評估,只要生個孩子就好。 但當了父母之后的后續要求卻比會計師、律師的從業要求高多了。合格的父母一定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實踐、復盤、升華最終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經。 很多媽媽控制不了自己的易怒情緒,總是在和孩子動手之后毀的腸子都青了,在自我否定與批判中變得更加焦慮了。 其實完全不需要。 媽媽不是超人,媽媽也會犯錯誤,我們在要求孩子面對自己錯誤的時候,自己是不是能夠首先知錯就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