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00:00:00出處:PCbaby作者:快樂媽咪
最近,山東青島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命案。 16歲女孩,將自己的律師媽媽,用絲帶活活勒死! 案件一出,就連民警都震驚了。 01 要星星不給月亮的媽媽,怎么成了女兒的仇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案件里的母親張靈(化名),是一個單身母親,對女兒卜怡(化名)可謂是傾注了全身心的愛。她一人養家,也要送女兒去一年學費三四萬的私立中學,為了女兒,離婚十幾年了也不考慮再婚。 這樣愛女兒的張靈,為什么卜怡還能下此狠手,勒死母親呢? 據卜怡自己說,是因為沒考好怕被責備。 一語頓時激起千層浪,一個愛女如命的母親,到底給女兒帶來的是“愛”還是“唉”? 據知情人士則透露,2人在疫情期間關系變得很糟,張靈不僅罵過卜怡,還動過手。 連小區周邊做生意的人都說,看著女孩越來越不快樂了。 張靈的律師朋友說,張靈可能有些職業病,會比較強勢,會不饒人的發動攻擊。 甚至,張靈還曾因為卜怡和一個男生關系好,就直接去學校干涉。雖然沒說是怎樣的一個尷尬結果,但可以想象,這對卜怡來說,一定是羞憤的、煎熬的。 也許經張靈這么一出,一段純潔美好的感情就此結束,同學們也會對卜怡敬而遠之,卜怡在學校可能再難有交心朋友。但,張靈只管去干涉,并沒管卜怡會承擔怎樣的后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看到這,很多網友把張靈視作是那種對孩子管得很嚴的“虎媽”,認為是張靈的教育太嚴苛,對卜怡的學習看得太重。還有人說張靈是律師,很要強,自然對卜怡的要求也高。 樂媽不完全同意。 誠然我們身邊處處可以看到那些對孩子嚴管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看得比天高的父母,但不是張靈這樣的。 張靈在2014年1月2日,卜怡過生日時寫的朋友圈“感謝女兒十年來不離不棄的陪伴和對我的歷練。” 什么樣的情況,一個媽媽會感謝女兒“不離不棄的陪伴”呢? 張靈很早就離婚了,而且跟前夫關系并不好,甚至前夫連撫養費都不出。為了女兒,張靈不考慮再婚,守著女兒相依為命,為女兒摘星星給月亮,然后,她感謝的不是女兒的懂事乖巧,不是貼心,而是“不離不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再看今年三八節,張靈寫給卜怡的一首詩: “女兒,你可曾知道,你一直一直是我心中藍色的憂傷,掬你于口中怕熱度焐傷了初春的嫩芽,捧你于手中怕溫度融化了初冬的雪絨花;你的笑靨,曾給我月光下的遐想,你的蹙眉,曾給我雨中丁香的愁結,我一直一直以為有缺口的愛雖不完美,卻想在不完美中愛到極致;女兒,看著我,別給我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讓我憂傷的心又變成冰涼的石頭。” 這份母愛,濃烈得已經有些異樣。 如果把女兒這個稱呼換成張靈的愛人,似乎也完全沒有違和。 尤其是最后一句,“別給我你的背影”,說明卜怡是對張靈的愛有所不適的,也許卜怡承受不住母親這樣的強勢或者太多的愛,曾經也想逃避過、反抗過,但是,沒有結果。 對張靈來說,卜怡就是天,就是命,而且不允許卜怡不去接受,這樣的母愛,已然熾熱到明顯生出了控制欲和占有欲。 如果一個人的生活重心完全在你身上,一切都圍著你轉,這樣的愛,這樣的壓力,別說是16歲的高中女孩卜怡,一個成年人也承受不了。 可惜,卜怡沒有找到和張靈和解的方案,而是選擇了悲劇收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2 父母的愛,也不總是純粹 其實,張靈卜怡這樣的悲劇,已經發生多起了。 曾經,一位留學生回國,在機場看到等待自己的媽媽,突然抽出水果刀,對著母親連刺數刀,母親當場倒地身亡。 被問殺母動機,他說:從小母親就過度關愛他,要掌管他的一切,讓他永遠長不大,他以為到國外留學就可以逃離,沒想到母親追到了國外。 這樣的他,沒有朋友,而且經常受到同學的嘲笑和輕視,他再也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只能選擇毀滅。 女研究生楊元元也是其中一個悲劇。 在她母親的控制、干涉下,30歲的她都沒有談過一次戀愛,去讀研究生還被母親追著同住。 最終,她再也承受不了這樣和母親的“共生”生活,選擇了了斷。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看得格外重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俗語“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是很多父母育兒的寫照。他們可以妥協、犧牲自己的一切,就為了孩子要好。 他們稱這是“父愛”、“母愛”,但只有孩子知道,這些愛,早就成了孩子人生的“障礙”。 他們付出得越多,這份愛就越重,他們對孩子的占有欲就越強。 如果是夫妻關系不和諧或者單親的家庭里,這個占有欲還會再上升,直到摻雜著對“缺失的愛人”的占有和期望。 03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 去年的熱劇《小歡喜》里,陶虹飾演的宋倩和女兒英子的關系,就是這類。 宋倩一個人養大英子,確實吃了很多苦,但是隨著她吃的苦越多,她對英子的控制和占有就越強。直到英子爆發和她吵架,說她的愛,給自己的壓力太大。 宋倩也崩潰了,這段哭訴,讓很多觀眾對宋倩,又恨又憐。 但是,你發現沒有,這段話,換成是宋倩對前夫說的,也完全合理。 陶虹在采訪的時候,也是這樣理解宋倩這個角色的:宋倩給英子的不只是母愛,還有宋倩對丈夫的愛,所以宋倩渴望得到的回報,不只有孩子對媽媽的回應,還有本該是丈夫要給的那份“缺失的愛”。 很多人關注,為什么會一而再發生卜怡、楊元元那樣的悲劇,可以怎么避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需要加強心理挫折教育; 有人說是家長太物化孩子,把孩子視為私有產物,所以管得太嚴; 還有人說是當代社會壓力太大,焦慮太多…… 卻少有人關注到父母對孩子抱以“對戀人的愛意”以及占有欲。 時至今日,依然很多人認為,如果自己的夫妻感情不和順,生個孩子就能產生以及寄托自己新的希望。 要說怎么避免這樣的悲劇再發生? 父母們,請記得:孩子不是你的戀人,也不是你的私有,TA是一個獨立的人。別再把多余的愛施加在他們身上了。 最后,給每位父母推薦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