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00:00:00出處:PCbaby作者:快樂媽咪
知乎上有個提問引起無數網友熱議。 題主在三線城市4S店做銷售,兩夫妻年收7萬,房貸一年3萬,孩子保險7000元。 老婆想讓孩子上貴族幼兒園,她認為貴族幼兒園都是有錢人,孩子能進富人圈子。 但貴族幼兒園每年學費要5萬,再加上房貸和保險,支出超過目前收入,讓原本就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兩夫妻為這事吵得不可開交。老婆罵老公沒出息,而老公覺得負擔太重,不如上普通幼兒園。 大多數網友覺得在收入有限的條件下送孩子去貴族幼兒園沒必要,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但仍有少數網友表示理解。他們覺得再窮不能窮孩子,父母就算砸鍋賣鐵也要創造好的教育環境。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所有父母的心聲。 可為了這個心聲,超出家庭負荷供養,剝奪孩子吃苦歷練的機會,只會毀了孩子。 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藏著孩子的眼界和格局。窮家富養,只能養出敗家子和白眼狼。 真正的富養,從來都不是靠錢砸。給孩子心靈和精神上的滋潤,才能養出真正的寒門貴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1 比窮養更傷孩子的,是窮家富養 窮家富養,是生活不如意的父母喂給孩子最毒的毒藥,最終荼毒的是孩子的人生。 經典老電影《包氏父子》里,老包是秦府仆人,唯一的愿望是小包有出息。 可小包不爭氣,整日與紈绔子弟廝混。 他羨慕同班的郭少爺,覺得跟他們混也能成闊少爺。 郭少爺有什么,小包也要有什么。 有次,他看到郭少爺抹了頭油,回到家后,他叫老包買同款頭油。 20世紀30年代,老包每月只掙7塊錢,一件棉袍穿了15年都舍不得換,而頭油要100元,老包買不起。 于是,一生沒做過虧心事的老包竟去偷少爺的頭油。 老包苦得節衣縮食,小包活得光鮮亮麗。 到了大年三十,老包跟討債的人周旋,學校派人通知,小包打架傷人,被學校開除,還罰交50元醫療費。 老包走出校門,周圍債主還在逼問他,可老包神情呆滯地走向遠方。 月薪只有幾塊,卻讓小包過月入過百的生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富人的溺愛也許能用錢來買單,可窮人的溺愛只能拿人生來買單。 窮人家養出富二代,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敗筆。 他們失去的不單單是進取心,而是底線和良知。 心理學家蘇尼婭·盧塔爾和肖恩·拉唐德雷斯對這群窮家富養的家庭做過研究,發現這群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紊亂、焦慮、抑郁,做事沖動不計后果等問題。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愛就是,只要孩子敢要,父母就敢給。 前不久,舅媽打電話找我借錢,說表弟要買蘋果手機,不給買就發脾氣,但是家里真的拿不出錢了。 舅舅舅媽每月收入合計5000元,受疫情影響,舅舅的工廠倒閉下崗,全家唯一經濟來源只有舅媽2000元的微薄工資。 而表弟不僅不體諒父母,反而要買1萬多的蘋果手機。舅媽不答應,表弟直接上手暴打舅媽,幸好有鄰居勸阻,才沒鬧出人命。 可表弟一臉不在乎地說:“誰叫他們不給我買手機。”沒辦法,舅媽只能開口借錢。 縱子如殺子,舅媽無底線的溺愛,造成了表弟對生命失去敬畏心。 被窮家富養“喂”大的孩子,會讓父母用一生來買單。 因為一味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只能養出沒有金錢觀的孩子,永遠向父母伸手要錢。 父母尚在茍且,孩子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俞敏洪說過,大把花著父母的錢,只懂自己的快樂,不懂父母的辛酸,不舍得為親情付出一絲一毫,那么你已經全無良知了。 富養一旦失去底線,孩子就會變成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02 窮家富養背后,是焦慮和虧欠 窮家富養本意是對孩子的愛,可這份愛充滿焦慮。 微博有個帖子,一對夫妻每月收入8000元,每月定期還房貸3000元,還要養車和撫養老人、孩子。 一個月生活費在3000元左右。 而老婆給兒子買一雙1299元的鞋子,老公指責她亂花錢。 可她覺得:“窮誰也不能窮孩子,要買就要買最好的。” 其實,在養孩子事情上,父母舍得下血本。 《2017中國家庭消費教育白皮書》提到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50%以上,51.24%的父母認為孩子的教育消費比家庭其他消費更重要。 之所以會出現窮家富養,是因為父母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害怕自己沒狠心給孩子提供支持和投資。 這種超負荷的愛,背后藏著父母的虧欠感。 南非有個炫富組織,成員們沒工作,卻過著奢侈的生活。 他們每天穿品牌衣服,喝洋酒,唯一的愛好是在窮人面前擺闊綽。 你以為他們是富二代,其實他們的父母只有微薄收入,甚至有家庭不惜貸款給孩子買奢侈品,讓他加入組織。 為什么父母要這么做? 母親說:“害怕看到兒子成為暴徒。” 南非研究者發現這群孩子的父母對她們無底線的縱容。 心理學上把這種縱容稱為“補償心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提到,人由于缺乏或恐懼,所以不滿足普通狀態,而尋找一種超值的補償。 補償心理,是父母的自我安慰。 父母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在孩子身上得到重視。 所以父母才會竭盡所能透支自己滿足孩子,哪怕這份付出是盲目的。 父母超出能力的補償,反而泄露內心匱乏感。 父母越補償,孩子越任性驕縱。 03 真正的富養,用愛喂飽孩子的頭腦和靈魂 李雪說過,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 前段時間,美國深夜脫口秀節目主持人Trave Noah在評論美國5G政策的段子,上了央視新聞。 中國網友稱呼他為崔娃。 崔娃是美國深夜喜劇脫口秀節目中唯一的黑人主持人,在2017年,被評為“紐約媒體35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他有如今的成就得益于媽媽帕特里夏·諾步伊賽洛·諾亞的教育。 在《天生有罪》自傳中,崔娃生活在種族隔離的年代,諾亞是南非人,受到不公平待遇,家里也窮得一貧如洗。 即便這樣,諾亞教崔娃學英語,家里窮到買不起書,她就去教會登記接受二手書的捐贈。 為了讓崔娃能上學,諾亞努力工作和極度的省吃儉用。 雖然家里沒有多余錢娛樂,可諾亞仍舊帶他享受生活。 她開破爛二手車帶崔娃兜風,逛約翰內斯堡所有公園,還去溜冰、露天電影院、白人居住的高檔社區散步。 生活充滿黑暗,可諾亞給孩子點燃一束光。 諾亞常對崔娃說,我要喂飽你的肚子,也要喂飽你的靈魂,喂飽你的頭腦。 諾亞沒給崔亞好的物質條件,卻在精神上灌輸白人的思想和文化,讓崔娃意識到人人平等。 長大后,他能勇敢地為黑人發聲。 這份愛看似廉價,卻無限有力量。 用錢堆砌養孩子是溺養,用遠見和閱歷養孩子才是富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懂得富養的父母,是做孩子生命中的擺渡人。 因為他們明白孩子總有一天,要跟社會兵戎相見。 只有教會孩子敢于面對貧窮和困難,告訴孩子努力的意義,靠自己的雙手過上想要的人生,才是孩子成長路上千金難買的財富。 要知道,每一個被精神富養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對深謀遠慮的父母。窮家富養不如用愛培養,給孩子愛的滋養,才是孩子成長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