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寶媽群里就已經圍繞“六一”進行過一波討論。 “娃已經明示暗示好多次要過六一了。” “六一這天,我打算準時下班,陪孩子過兒童節。” “我打算周末帶孩子到周邊游,既當慶祝六一,又是給一家人‘禁足’多時的禮物。” …… 生活需要儀式感,在六一給孩子足夠的陪伴理所應當。然而,對于親子陪伴來說,一日的狂歡遠遠不夠,真正的陪伴該是細水長流。 陪著≠陪伴,“用心”比時長更重要 我記得大學宿舍夜談的時候,討論過“你會嫁給像你爸這樣的人嗎?”有一個舍友的回答讓我記憶深刻。 “并不想嫁我爸這樣的人。不是說我爸不好,我爸對我很好,有求必應。但是我從小很少感覺到他的主動關心,經常都是兩個人在一個空間里互不干擾。我還記得高考前一晚,他突然給我打電話跟我說不要緊張,我反而被嚇到,而且莫名別扭。長大后也很少會跟爸爸打電話。 所以除了自己喜歡外,更希望自己的另外一半能好好關心自己的孩子。”
你或許會認為是陪伴的時間不夠?No,他們共處時間很長,除了工作時間,舍友爸爸經常在家,然而陪著不等于陪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舉個例子,周末你帶孩子出去玩,你在一邊玩手機,孩子在一旁玩游戲,這種表面陪伴對親子關系起不到什么具體作用。因為孩子開心游玩的記憶里,只有陪他玩的孩子,而坐在一旁玩手機的你,在這段記憶里并沒有占據多重要的地位。 你覺得你花了時間陪了孩子,但孩子和你一點都不親近,問題就在于缺少交流和互動。沒有交流和互動的陪伴,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內心真實想法,這樣的虛假陪伴或許是在白費時間。 高質量的陪伴,你的用心孩子會感受到 短視頻《陪著≠陪伴》里有一個畫面,爸爸在玩手機,孩子在拼積木,孩子給爸爸遞了一塊積木,邀請爸爸一起玩,結果爸爸沒認真看,反而把孩子拼好的小房子推倒了。孩子一句“爸爸,我先變成你的手機”“因為你只愛手機,不愛果果”。 你的敷衍,孩子會察覺到;同樣你的用心,孩子也能感受到。用心并不是花大量心思力氣搞好六一計劃,融入到生活小事,潤物細無聲的用心更易被記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陪孩子睡覺 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在孩子睡覺時,溫柔地把孩子抱在懷里,給孩子講故事,唱兒歌,或者是聊聊白天的開心事兒,跟孩子說“晚安”…… 這些充滿愛意的行為其實并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卻會讓孩子覺得爸媽在乎他,懂他愛他,內心親近爸媽的天性會得以加強,牢固的親子關系自然能日漸形成。 2、在有限的陪伴時間里多和孩子互動 《別怕,我家孩子也是爺爺奶奶帶》書中寫道: 陪孩子時間的長短并不是決定親子關系是否高質量的關鍵,關鍵是陪孩子的過程中要多和孩子互動,讓孩子充分感到你在乎他、尊重他,讓他對你產生信任感和依戀感。 陪伴孩子并不是單純地出現在孩子的視野里,而是要和孩子互動。沒有時間就擠時間,雖然不能一兩小時地陪伴孩子,但零零碎碎的時間總是有的。 比如: 在擇菜的時候,把菜拿到客廳,或者搬個小板凳,讓孩子坐在廚房,邊擇菜邊跟孩子說說話。 如果孩子有興趣,也可以讓孩子幫忙擇菜,哪怕孩子把菜弄得亂七八糟,也會因為得到媽媽的信任與鼓勵而感到很高興。 煮飯的時候,利用不必看著鍋的時間,和孩子做個小游戲;給孩子洗澡時,講個小故事給他聽。 早上親自溫柔地把孩子叫醒,吃完早餐如果有時間就跟孩子說說話,或者嬉鬧一會兒,然后跟孩子再見。 下班后,一進門就喊:“寶寶,媽媽回來啦!”如果下班后,天還沒黑,就帶孩子去樓下玩一會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孩子脆弱時,著重關心 作家王朔和媽媽的關系比較惡劣,他甚至為了緩和關系上了央視的《心理訪談》。 王朔說,他小時候,媽媽一心撲在工作上,根本沒有關心過自己,連他做闌尾手術,都沒有在醫院陪同。 孩子生病時,是最脆弱的時候,此時,他最需要的是媽媽。 孩子小的時候黏人,你覺得煩人;等到孩子長大、讀書,一個月下來見不到幾次面、說話全靠社交軟件,可能只有缺生活費才會主動找你;到了孩子工作,一年到頭可能就逢年過節見一次面。 別等到六一和孩子生日那天才打算放下手機好好陪陪孩子,一生中陪伴孩子的時間并不長,與其浪費時間做沒意義的“陪著”,不如每天放下手機2小時好好陪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