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里,孩子永遠都是需要照顧的孩子。 這份生自于血脈里的護犢情深每每令人動容,但是,人生的路終歸要自己走。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小,而是爸媽總覺得孩子沒長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1 過度保護,是一種成長障礙 孫楊上熱搜了。 最新的新聞稱,泳協回應孫楊入選奧運集訓名單:作廢。 4月22日晚,有媒體報道孫楊入選國家游泳集訓隊消息。中國游泳協會在官網發布聲明:根據 《世界反興奮劑條例》,自國際體育仲裁法庭裁決之日起,孫楊已處于禁賽期。 新聞一出,大家開始為孫楊感到可惜。也有一些評論是在指責孫楊的媽媽。這些讓樂媽想到了前段時間就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孫楊禁賽事件。 孫楊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總覺得孩子小”的母親。 孫楊六年級的時候,孫媽媽還要幫兒子穿衣服、系鞋帶; 孫楊參加比賽,孫媽媽要和兒子住一起; 網絡上出現負面新聞,孫媽媽要聯系刪帖; 庭審現場,孫媽媽要為兒子發言。 不可否認的是,孫媽媽為孫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可是結果呢? 孫媽媽的過度保護和干預,讓孫楊被指淪為了“媽寶男”“巨嬰”,也給孫楊的職業生涯帶來了阻礙。 CAS平臺更是直言:“她的母親似乎對兒子起了最無益的作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無獨有偶,黃曉明的媽媽也被網友稱為,是一位對孩子起了反作用力的母親。 小時候,黃媽媽總是拉著兒子的手去上學; 大學報到,黃媽媽不僅大包小包地陪送,竟然還為兒子準備了一次性紙內褲; 拍戲的時候,黃媽媽更是長期扎在劇組,最后導致黃曉明拍完戲后不是問導演的意見如何,而是只有看到媽媽露出滿意的神色,才覺得自己的表現不錯。 黃媽媽還曾公開表示:“我跟其他的家長不太一樣,我沒有松開我的手,我一直是牽著他的手走的,沒有松開過。” 言語之間頗為自得,然而黃媽媽卻沒有意識到,她的這種過度保護其實是對兒子的一種傷害。 比如在黃媽媽的呵護下,黃曉明自小養成了溫順的性格,不僅很聽話,還很容易輕信別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奧運會主題曲的那句“not at all”,其實,在錄制的時候黃曉明就表達過懷疑,可是身邊人都告訴他沒問題,結果最后就演變成了“鬧太套”的笑話。 黃曉明自己后來也承認:“是因為從小被爸爸媽媽照顧得太好了,所以錯失了判斷。” 比起孫楊對母親的一味順從,意識到問題的黃曉明則嘗試過改變。 比如在親子節目《旋風孝子》里,他就曾明確表達過,希望母親不要過多插手自己公司的事情。 可是黃媽媽的回復卻是:“40歲怎么了?40歲也是沒經驗。” 那一刻,黃曉明的眼里掠過了一絲難以名狀的痛苦和失落。 明明已經到了不惑之年,卻還要被母親當作沒經驗的孩子,這份寵愛會不會有點太過窒息了? 02 不要總覺得孩子太小 孫楊的事件,讓樂媽想起在正在熱播的韓劇《機智的醫生生活》里,有這樣一段劇情,讓人頗為唏噓。 一名幾個月大的嬰兒因為心臟原因需要動手術,病情極不穩定,命懸一線。 然而,當醫生告知嬰兒的情況時,嬰兒父母卻表現得異常淡定,甚至近乎于冷漠。 嬰兒還躺在病床上與病魔作著生死斗爭,這對父母卻安然地回到了家中,只留下嬰兒的奶奶與外婆守在醫院。 這種異于常人的反應讓醫護人員忍不住搖頭嘆息,太年輕的父母,果然不懂事。 醫生們的慨嘆在接下來與兩位老人的交談中得到了印證,嬰兒的奶奶直言:“兒媳婦今年才剛滿20,太小了,什么都不懂,我家兒子也一樣。” 這對年輕父母真的就這么不懂事或者冷血嗎? 繼續看下去,才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深夜里,嬰兒的媽媽獨自坐在醫院走廊的椅子上,默默地啜泣。 當醫生上前時,她終于大哭起來,乞求醫生:“救救孩子吧,我真希望是我替燦英生病。” 原來,婆婆和媽媽一直都覺得他們夫妻倆年紀太小,大家也都認為他們太年輕,不懂事,所以他們只能故意裝作很厲害的樣子。 在醫院忍不住哭了的時候,長輩也會說:“因為你們年紀還小才會這樣,回家等著去。” 怕長輩不讓自己見孩子,她才一直勉強自己,強裝鎮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看到這的時候,我的心隨之一緊。 是啊,20歲為人父母,的確是太年輕了。 他們可能還沒做好當父母的準備,可能確實有很多的不懂,但這并不代表長輩就可以以此為由,以愛之名,架空他們身為監護人的權力。 長輩這種越俎代庖式地幫忙,看似是一片好心,實則卻嚴重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與其指責孩子小,不懂事,什么都攬過來自己承擔,不如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去學著如何做父母。 唯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年輕的不懂事的父母,成長為成熟的稱職的父母。 03 讓孩子在經歷中學會成長 在父母的眼里,不管我們有沒有成年,也不管我們到了什么年紀,他們總是把我們當作孩子。 這既是孩子的幸運,又是孩子的不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因為,父母總把我們當孩子,就總會覺得我們年紀小,不懂事,沒經驗……就總會不自覺地對我們進行過度的保護或者是干預。 比如,孩子在公眾場合不守規矩,妨礙到他人時,有些父母不趁機教導孩子,反而會說:“他年紀小,你跟一個孩子計較什么?” 比如,孩子畢業了想自己創業,有些父母卻非要給孩子安排一個孩子不喜歡,但他們覺得穩定、體面的工作,同時還指責孩子說:“我們費力幫你找了這份工作,結果你還不滿意,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父母總覺得我這樣做是關心你、為你好,所以你就必須接受并感激我的這份好意。 然而,實際上卻是,父母以愛的名義綁架和束縛了孩子,卻還不自知。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永遠都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我們不能替孩子去適應社會,不能替他去承受他本該需要經歷的磨練。” 因為如果你一直讓孩子坐在副駕駛上的話,那他就永遠學不會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 所以,每一位父母,都要學著放手,讓孩子在經歷中學會成長。 要記住,只有你學會放手了,孩子才會走得更自如;只有你學會放心了,孩子才會走得更寬心。 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一輩子牽著他們走,而是到了一個階段就停下來,主動放開手。 我們無法做孩子一生的保護人,但卻可以成為他們啟航的助推手,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和支持,讓他們在接下來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