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天天向上》,里面黃覺的6歲的女兒小棗在家練芭蕾基本功,媽媽麥子在旁協助,小棗劈叉疼到哭,一直在喊:“爸爸救我”,但是黃覺置若罔聞,一邊偷偷溜走。 小棗情緒崩潰哇哇大哭,但黃覺完全不管,仍然專心致志的拿著攝像機專心跟拍,小棗哭著大喊:“爸爸,媽媽欺負我”。 黃覺聽到后,相當淡定,依然選擇不插手,繞道而行。 女兒是爸爸的貼心小棉襖,女兒都哭成淚人了,可是爸爸卻選擇視而不見,連網友都說黃覺真是“心狠。” 事后,黃覺解釋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樣教育是沒有效果的,他們家都是孩子的媽媽說了算。 一旁的麥子都忍不住夸起老公來,麥子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黃覺很支持我做的決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 不得不說,黃覺的教育方式太高明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能夠管住嘴,快速地邁開腿,不插手,和老婆保持統一戰線。 正如,心理學上有一個手表定律— 當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 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教育分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各自臉譜化,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在家庭中父母不同的教育準則,反而更容易讓孩子陷入忙亂,孩子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尤其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唱“白臉”對孩子嚴厲批評會讓孩子內心惶恐,唱“紅臉”對孩子和顏悅色,會給孩子錯誤找借口,讓孩子無法形成正確的是非觀。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統一戰線,最好的教育是沒有“雙標”。 2 在綜藝節目 《育兒大師》中 ,有一位爸爸在給女兒輔導作業的時候,給女兒拿了一個冰淇淋,讓女兒邊吃邊學。 被媽媽發現后她很生氣,朝女兒大吼:“誰告訴你能吃。” 爸爸解釋說,女兒學了這么長時間,他想讓女兒放松一下,不過就是想給女兒吃一個冰激凌。再說,又不是經常吃,也沒什么影響。 媽媽生氣地大吼:“現在是學習的時間不許吃。”她從女兒的手中把冰激凌奪過來。 媽媽忍不住對爸爸發飆:“你最起碼等學完在吃,你怎么每次都要這樣,好習慣養成不容易,你每次都要來搗亂一下。” 一旁的女兒見父母吵起來了,被嚇得哇哇大哭,讓人看著特別心疼。 當父母教育觀點不統一,如果一方拆臺,表面上是為了一件育兒小事發生爭吵,其實受傷最深的往往是我們的孩子。拆臺式育兒有多可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夫妻雙方各執一詞,會影響父母的權威,孩子夾在中間,往往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聽誰的好,時間長了孩子誰的話都不愿意聽。 敏感的孩子會把原因看到自己的身上,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父母的爭吵。 有的孩子會利用父母的分歧來鉆空子,導致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時候,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行為表現,還會把父母另一方做擋箭牌來滿足自己的愿望。 拆臺式育兒也不利于孩子性格的發展,甚至會形成規避性人格,孩子容易沒有主見,自我認知低,遇事退縮等等。 心理學專家認為,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孩子今后的人格發展,即使關上門天天打架,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統一戰線。 3 最有效的育兒策略是夫妻站在同一戰線上,孩子更容易相信父母,對父母的規則更容易執行。 如果媽媽是家庭教育的主導,教育孩子還得由媽媽說了算。 1、 媽媽帶孩子多,更希望擁有話語權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5.5%的受訪者感到身邊媽媽主要承擔家庭育兒責任的情況更多,其中,7.0%的受訪者直言父親對孩子“撒手不管”。 大多數家庭中,爸爸的陪伴時間相對較短,媽媽的付出遠遠超過爸爸,媽媽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更多。 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最上心,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科學育兒知識。 倘若媽媽是育兒的主角,希望有更多的話語權。 2、丈夫為了平衡妻子的育兒焦慮 有句話說:“當媽了就很難不焦慮”。深以為然。 現在的媽媽真是太累了,職場壓力、婆媳關系、夫妻關系、育兒問題像一座座大山壓得媽媽喘不過氣來。 媽媽畢竟沒有三頭六臂,可以樣樣做得完美,媽媽內心深處渴望成為一個完美媽媽,常常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才會產生育兒焦慮。 研究表明,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是媽媽焦慮的主要因素,媽媽焦慮的原因是媽媽有更強的責任感。 若是媽媽焦慮暴躁,家里也會烏云蔽日,孩子和媽媽待在一起的時間長,孩子自然也會焦慮。為了讓妻子能減輕焦慮,丈夫要支持妻子,丈夫懂得放權,不和妻子爭奪孩子的管教權,去理解妻子。 有時候媽媽的做法不一定是對的,而是因為媽媽“值得”。丈夫要站在妻子的一邊,尊重理解妻子,支持媽媽育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 教育是媽媽說了算,并不意味著爸爸可以撒手不管,完全邊緣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爸爸可以在家庭中多刷刷存在感,多陪妻子和孩子吃飯,關心妻子,對于育兒分歧可以私下和妻子多溝通看法后在形成一致的意見后在實施。 如果媽媽費心費力,爸爸隱形,爺爺奶奶的寵溺只會把媽媽的教育打回原形。 在最近的熱播劇《安家》中,海清飾演婦產科醫生宮蓓蓓,因為育兒理念沖突和公婆發生了激烈的沖突。 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中班,吃飯的時候,還要爺爺親自喂。 宮蓓蓓認為吃飯的時候,孩子不能看動畫片,因為會養成孩子不好的生活習慣,吃飯也不利于消化,等孩子餓了自然會吃的。 可是公婆卻認為,大人要有耐心,多順著孩子,孩子才能多吃點。 孩子根本不聽媽媽的話,竟然還威脅媽媽說:“你不給我看,我就不吃飯”。 公公也不理會宮蓓蓓,仍然繼續給孫子喂飯。 宮蓓蓓忍無可忍,氣急之下從孩子手里奪下平板電腦,對孩子大吼道:“以后看平板電腦就不要吃飯了,從今天開始不要在給他喂飯了。 孩子見狀,哭得撕心裂肺,老公劉斯禮埋怨宮蓓蓓:“你怎么回事,一回來就兇孩子,本來爺爺奶奶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 當公婆和媳婦發生育兒沖突時,老公和他父母站在一邊只會加劇育兒沖突,讓孩子更加無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爸爸不僅要多參與育兒,在父母和妻子發生育兒分歧的時候,也應該堅定地和妻子站在一邊,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告訴父母教育孩子全家要統一戰線,都聽媽媽的。 因為全家不同的標準,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媽媽接受科學育兒知識,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其他家庭成員都不要插手。 和爸爸相比,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絕對的優勢,無論是陪伴孩子的時間,還是付出的精力,還是孩子的接受程度,都遠遠超過爸爸。 當父母和妻子育兒發生矛盾的時候,丈夫要支持妻子,告訴婆婆,要參考手表定律,承擔男人該有的責任,做個寵愛妻子,袒護妻子的好老公。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讓媽媽說了算,給孩子明確的劃出一條線,全家人齊心協力,勁往一處使。 作者:靜夜聽風,自由撰稿人,愿有溫度的文字能溫暖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