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女人的地方,總少不了“江湖紛爭”。 安徽的鄧女士常年和公婆同住,因孩子教育問題,婆媳關系一向緊張。 當天晚上,6歲的兒子不服管教,鄧女士一氣之下揍了他一頓。婆婆見狀就開始責罵她,孩子也在旁邊又哭又鬧。 被婆婆的話擠兌得難受,再看看兒子怨懟的眼神,鄧女士不由得悲從心來,滿腹委屈說不出,她煩躁地拿起桌邊的水果刀就捅向自己。 這一捅就是7刀,婆婆和兒子都嚇呆了。 被送到醫院后,醫生懷疑她受人侵害,就報了警。 急診醫生對民警說:“接診過自虐病患,一般情況下,捅兩刀就下不去手了,這一下扎了7刀,有點不合情理,我們擔心她正遭遇迫害,就趕緊報警求助了。” 哪怕是自虐,也只需兩刀就疼得下不去手了。可是,這位媽媽卻捅了自己7刀。 到底有多崩潰,才會對自己下如此狠手?很多人十分心疼這位媽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這是氣急了,身體都麻木了,孩子不能打,婆婆不能說,只能捅自己,讓自己在醫院靜靜。” 有人說:“得有多生氣才會捅自己,太可憐了。” 有人說:“分開住,千萬不能住一起了。”…… 做媽媽確實不容易,不能不尊重老人,不能不管孩子,管孩子又會被長輩阻攔。 三代同堂,做媽媽的,就是那塊無處可逃的夾心餅,把傷害自己作為發泄情緒的出口。 01 婆媳關系,是媽媽心中的梗 一位婚姻幸福的朋友說,她會對媽媽撒嬌,但從不對婆婆這樣。 她尊重婆婆,但她們并不親近。她不評判婆婆的生活,也不允許婆婆干涉她的。 有人說,母女是血緣關系,婆媳是社會關系。朋友正是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才會對婆婆始終保持一定的界限。 正因為彼此之間有界限感,才會多年來相安無事。 你敬我,我敬你,但我們并不需要侵入彼此的生活。這大概是最好的婆媳關系了。 婆媳關系中,只要有一方界限不清,就會給另一方造成極大的困擾。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各自保留界限感,不要干涉彼此的生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活中,很多婆婆喜歡插手孫子的教育。媽媽管教,奶奶袒護,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諧。 《社會變革與婦女問題》調查顯示:在中國離婚家庭中,有近半數的夫妻離異,是由婆媳關系造成的。 不良的婆媳關系,會一點一點地毀掉原本幸福的小家庭。 有些和兒子一家同住的婆婆,會下意識地把自己當做家長,覺得兒子一家都應該聽她的。 這樣的婆婆,就是缺少界限感。 男人成了家,女主人是自己的老婆,而不是老媽。明白了這一點,婆媳之間才不會有太多問題。 心理咨詢師賴佩霞提到和兒媳棠棠的相處時說:“我從來沒有用媳婦角度看她(棠棠),看她像個朋友,這緣分就很美。” 是朋友,所以關心你,尊重你,又不越界,這樣的婆媳關系才是最有營養的。 可惜,并不是每個女人都能有幸遇到聰慧大度的婆婆,更多的女人是在婆婆的陰影里求生。 只要一想到,教育孩子時,身邊那個喋喋不休的婆婆,內心就會莫名地抑郁。 做媽媽,真是太難了。 02 無盡的委屈,隨時能擊垮媽媽 知乎上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家里有個熊孩子,婆婆永遠分不清形勢的插嘴。媽媽跟孩子講道理,她就過來幫孩子,護孩子。 孩子一看有人護著,就更不聽她的了。有一次,孩子偷偷用上網課的手機打游戲,她發現后,批評了孩子。 婆婆急忙走過來說:“多大點事啊,你這么兇孩子!學習那么累,總得讓他玩一會兒。” 她忍著氣說:“媽,玩手機會影響學習的,還容易導致孩子近視。孩子的事兒,你以后就別管了。” 一句話,惹得婆婆炸了毛:“嫌我不會管孩子?我自己帶大了幾個孩子,哪個不是大學畢業?” 孩子不聽話,婆婆又總是添亂,和婆婆吵,怕鄰居聽見了,笑話自己不孝,也怕老公為難。 不吵,心里那口氣憋得實在難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孩子是媽媽的心中至愛,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爭氣,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因此,媽媽會盡自己所能去管教孩子。 如果家人理解并配合,結局基本上都是皆大歡喜。反之,媽媽在老的小的都不理解的情況下,會倍覺委屈,無處發泄的情緒,很容易發泄到自己身上。 有位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怎奈孩子一直心不在焉,總是做不對。崩潰的媽媽氣得哭了,邊哭邊捶打著自己,嘴里還罵著:“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不爭氣的孩子……”。 媽媽的崩潰看似突然,其實不過是天長日久積壓的委屈爆發了而已。 每個崩潰的媽媽身后,都有一個不聽管教的孩子。不僅如此,有些媽媽背后還有指手劃腳的公婆。 想想都讓人頭疼。 那么多的委屈,日復一日地積聚在心里,像一座沉重的大山,讓媽媽透不過氣來。 都說為母則剛,其實這四個字體現的不是贊美,而是無奈。媽媽有無盡的委屈,卻無處訴說。急到極點時,也只能拿自己泄氣。 03 媽媽的情緒,需要有效地疏通 有人說媽媽是超人,其實媽媽只是一個女孩,一個需要關心疼愛理解的女孩。 又要工作又要當媽,“崩潰”成了焦慮媽媽的口頭禪,詮釋著媽媽糟糕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對媽媽的身心損害不容忽視。 《人生的智慧》一書中說:“我們的幸福取決于我們的愉悅情緒,而愉悅情緒又取決于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 有好情緒,才有好生活。擺脫情緒崩潰的困擾,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與婆婆保持距離、保持尊重 與婆婆保持一定的界限感,保持小家庭的獨立性,就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爭執。 如果同在一個屋檐下,也試著找機會跟婆婆開誠布公地談,告訴她隨便插手孩子的教育,有哪些危害。 有合適的文章或者書籍,也可以推薦給婆婆看。畢竟,她自己看書讀文更容易說服她。 另外,教育孩子時,盡量避開婆婆,比如,臨睡前和孩子聊聊他的某些不良習慣,告訴孩子,媽媽相信他能改掉。 除了學習,在生活上也多和孩子溝通,親子關系越親密,孩子越愿意聽大人的話。 2、充分發揮爸爸的作用 相關調查表明:在中國,父親真正參與、分擔孩子教育的,不足14%。 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做爸爸的總有一千個理由可用。但,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 猶太人有句話流傳甚廣:“父親不是因為生下孩子,而是因為教育孩子,才被稱為父親。” 孩子不是媽媽自己的,教育孩子方面,爸爸也有一半責任。 媽媽可以把教育孩子的擔子分一半給爸爸,讓爸爸刷手機、看電視的時間拿出來,陪伴孩子,教育孩子。 如果爸爸實在太忙,最起碼可以無條件地支持媽媽的做法,成為媽媽管教孩子的有力后盾。 爸爸和媽媽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互相支持,保持相同的步伐,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不放棄自己的生活 做媽媽,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自己的生活。要知道,生活中不僅僅是柴米油鹽和孩子,還有自己。 將關注力分一些給自己,閱讀、運動、歌唱……,分出點時間與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周給自己放一天假,約上朋友逛逛街、喝喝茶或者美美容。 選擇自己喜歡的某個領域,去持續地學習,努力提升自己。 不斷地成為更好的自己,活成一束光,溫暖自己的同時,也溫暖家人。這才是媽媽最好的狀態。 媽媽的世界里沒有“輕松”二字,但我們依然可以戰勝焦慮與抑郁,擁有快樂與幸福。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