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忙于工作,向著美好的生活奮斗時,我走在尋找孩子的路上; 當別人一家人在飯桌上歡聲笑語共進晚餐時,我一個人在小旅館吃著泡面; 當別人生活越來越美好時,我不停地向所有親戚朋友借尋找兒子路上的費用…… 這十五年來,經歷了太多的心酸和苦楚,已經不知道該怎么去描述。” 這是申軍良微博里的一段話,讀起來令人心酸無比。 從28歲到43歲,人生中最好的15年,他都走在尋找孩子的路上。 不幸中的萬幸,他終于找到兒子了。3月7日晚上,在警方的安排下,他和失散15年的兒子相見。 他說:“虧欠15年的父愛,請讓爸爸用余生的時間來好好補償你。” 可是,網友們在替他高興的同時,也替他擔心: “十五六歲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能不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父愛呢?” “孩子心理上也是個坎兒。” “今后的路也難走,畢竟一直不在身邊,教育起來也很麻煩。” 也有網友樂觀地說: “他父親這么多年都沒有放棄尋找他,我相信這一刻他一定是感動的。” “雖然從陌生到熟悉需要一點時間,但畢竟血濃于水,一切都不是問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后續到底如何,我們無法預測。15年的時光里包含了太多的東西,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 有人說,人販子是世上最大的惡,因為每一宗犯罪,就能瞬間“殺死”至少三個人(一個孩子、兩個父母),擊碎一個家庭。 的確如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1 他們的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記得在電影《失孤》中的曾帥的原型黃健,4歲半時從重慶被拐賣到福建。 關于家鄉的記憶,他從不敢忘記,媽媽的樣子、愛做木凳子的爸爸、斷了手掌的親戚、老家的橋、門前的桑樹…… 還有他的本名:黃健。他牢牢記了21年。 從被拐賣的那一刻起,他就拼命地保留這些記憶,只為了有一天能順利地回去。 21年后找到親生父母。他已經聽不懂家鄉話了,感覺熟悉又陌生。 但他不習慣和親生父母在一起生活,他們對他越好,他就越想躲開。 他內心其實很愛父母,小時候,他怕他死了,就見不到父母了。長大后,他又擔心父母老了,見不到他們了。 見到他們,知道他們活著,他就滿足了。他還是想在福建生活,因為他已經習慣了那里的一切。 他說,他不會去看電影《失孤》,因為有些經歷是藏在心里的,太痛的過往,最好不要再去回憶了。 對于人販子,他恨,一直記著那張臉。后來在派出所見到,人販子已經70多歲了,和當年兇惡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了,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可是,他的人生已經改變了,恨,也沒有用了。 被人販子改寫的人生,已成定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像黃健這樣,能健康地長大并和親生父母相認,在被拐賣的孩子中,已算是幸運的了。 那些被拐的孩子,有的未等找到買家,就失去了生命。 有的被買家虐待,看不到任何希望。 有的雖平安長大,卻永遠見不到親生父母。 從被拐的那一刻起,孩子的人生軌跡就已經被改變,再也難以復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02 孩子被拐后,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申軍良為了尋找兒子,放棄了高薪的管理工作,賣房賣物,花光了所有積蓄,欠下了幾十萬的債務。 而他的妻子,孩子被搶走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癥,至今未愈。 “梅姨”案中被拐的另一個孩子佳鑫,爸爸在尋子的路上絕望自殺,媽媽改嫁。后來,孩子找到了,家已經沒有了。 女孩羅長美被拐后,媽媽變得瘋瘋癲癲的,爸爸傾家蕩產,四處奔走,只希望能找回女兒。 只因為孩子被拐,好好的一個家毀了。和他們一樣被人販子摧毀的家庭,還有很多。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至愛。 哪怕摔了磕了受點皮外傷,父母都會心疼得不得了。 忽然間丟失,父母的心更是如針刺刀割。那種痛,讓人不忍想象。 原本溫馨幸福的家,從此再無陽光。余生,只剩下無休止地尋找與等待。 幸運的,能找到孩子,知道孩子健康地活著。 不幸的,還在尋子的路上備受折磨,即使沒有希望,也無法停下尋找的腳步。 孩子一天沒找到,父母就一天無法安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正如“寶貝回家”的創始人張寶艷所說:“失去孩子的父母只有走在尋子的路上,才會覺得對孩子有一個交代,才會感到有那么一絲絲的心安。” 他們既擔心孩子已經不在這個世上,又擔心孩子被虐待殘害。網上傳播的那些關于被拐兒童狀態的信息,總是刺痛著他們的神經。 找不回孩子,他們就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丟失孩子的自責與愧疚,讓一些父母放棄了工作、事業、生活甚至是自己。 孩子被拐的那一刻,父母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03 團圓后,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找到孩子的,并非童話中寫的“從此,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他們還有另一段長路要走,這條路同樣艱辛。 某心理咨詢師講過一個故事,一名四川的男孩,4歲時被人拐賣到了河北,養父母家條件很差,男孩十幾歲時就出外打工,靠修車養活自己。 男孩一直想找到親生父母,找到時,男孩已經26歲了。他急切地買了車票,回到了親生父母的家。 親生父母家有自己的產業,家里人對男孩很好,他不適應自家產業中的工作,就為他開了間修車鋪。 可是,男孩總覺得無法適應這里的生活。他還發現,他和親生父母的生活習慣、家庭文化都格格不入。 他想留在親生父母身邊,卻又時常會想念養父母。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成年后回家的被拐兒童,大多會選擇回到養父母身邊,或者獨自生活。而未成年回歸的被拐兒童,問題也不少。 有網友分享說,妹妹1歲時被拐走,找回來時已經10歲。回家沒幾天,就抱怨說不習慣這里的生活。 飲食習慣,出行方式,語言等方面的差異,讓妹妹無法適應,她吵著想要回到養父母家。 父母很糾結,讓妹妹回到養父母家,等于再次失去她。可是,不讓她回,她在這里不開心,其他人也很累。 還有網友自稱,他本人就是個被拐賣過的孩子。2歲時被拐,12歲那年,被親生父母找回。 雖然親生父母對他非常寵愛,可是,他還是難以適應,覺得在親生父母家里,如同做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親不如養親,這也是個令人尷尬的問題。被拐走的時間越長,重新融入原生家庭的難度就越大。 而原生家庭對養父母的態度,其實也是非常矛盾的。 申軍良說:“他們養育、撫養了孩子15年,沒有他們的撫養,可能孩子長不了這么大,從這點看我覺得我要感恩于他,但是他養活孩子的15年,是我整個家庭備受煎熬的15年,也是我們走在崩潰邊緣的15年,這15年里,我大多數都走在找孩子的路上,15年荒廢了我整個家庭,我整個家庭的一切都沒有了。” 這煎熬的15年充滿了辛酸,拋擲在尋子路上的時光,再也回不來。 被歲月隔離的親情,被空間阻隔的親密,不知道還要用多少時光才能修復。 無論如何,祝福申軍良一家團圓,愿他們能把團圓看作新的篇章,珍惜彼此。 也愿那些孩子被拐的父母,重逢可期,得償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