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似乎不能接受男孩子的哭,認為一個堅強的男孩就不應該有眼淚。 之前,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33歲父親James Tipene,就因兒子哭鬧而做出了不理智的行為,并給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時間回到一年半前,墨爾本某街區醫院接到求救,一個5周大的男嬰突然失去意識。 經診斷,這名男嬰出現腦出血、癲癇發作、缺氧、脊椎受傷、眼睛受傷等癥狀。 原來,Tipene在睡夢中被寶寶的哭聲吵醒后非常生氣。 他不僅沒有安撫,反而憤怒地抓著寶寶使勁搖晃,直到孩子的聲音漸漸微弱,最后失去了意識。 寶寶經搶救雖然撿回一條命,卻在18個月大的時候被確診患有腦癱。 小男孩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卻被親生父親的荒唐行為和錯誤引導籠罩上絕望的色彩。 孩子爸爸承認曾多次對兒子有暴力行為,只因兒子“不夠man”。 他說:“我聽到他哭泣時非常憤怒。男人不該哭泣,他必須要像一個戰士,一個真正的男人。”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很容易接納女孩的哭,而男孩的哭則很容易被貼上“羸弱”、“膽小”的標簽。男孩應該堅強,必須做一個勇敢的男子漢。 但在他們學會勇敢之前,父母給予的安慰、保護和鼓勵,才是男孩安全感的核心,勇氣的基石。 對男孩來說,真正的堅強從來不是“不能哭”。 01 允許男孩偶有脆弱 年前,和閨蜜出來小聚。她快生二胎了,卻拗不過3歲兒子的軟磨硬泡,只好把他也帶了出來。 孩子吃飯的時候,一會兒歪坐著,一會兒站在椅子上,偶爾還趴在桌子上。閨蜜不時提醒他坐坐好。 小家伙還是一直扭來扭去。突然,只聽見“咣”的一聲,他打翻了餐盤,碎了一地。 閨蜜氣得對孩子大聲吼道:“叫你坐好了,不要亂動,怎么不聽話!” 孩子委屈地哭了起來:“媽媽,不是的,我……” 看見孩子哭,閨蜜更生氣了:“哭什么哭,男子漢怎么成天就知道哭!” 孩子只好緊閉小嘴,委屈地趴在桌子上,身體一抽一抽地,真讓人心疼。 事后,我才知道孩子那天肚子不舒服,所以才坐不住。媽媽真的冤枉他了。
“你是男孩子,所以要勇敢、堅強!” “你是男孩,男兒有淚不輕彈,所以把眼淚擦干,不能哭!” “你看你,別別扭扭的,真不像個男孩子!”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男孩哭會被訓斥,害怕會被看不起,懦弱會被嘲笑……周遭總是想盡辦法禁止男孩們擁有“脆弱的情緒”。 其實,男孩不能哭,是這個世界對男孩最大的誤解。 哭,是每個孩子的權利。 他們和成年人一樣,有情緒需要宣泄,有委屈想要傳達,而哭恰恰是表達內心訴求、發泄情緒最直接的方式,男孩也不例外。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在遺著《愛哭鬼小隼》中,講述了一個愛哭的小男孩小隼。 小隼很愛哭,為此他很難為情。但媽媽告訴他:“小隼,真正悲傷的時候,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呀!” 小男孩偶爾的哭泣,是想尋找一個可以宣泄情緒的通道,如果這個情緒出口被阻塞,不良的情緒就會換一種形式發泄出來。 對于男孩子而言,最直接的發泄方式就是暴力,比如打架、摔東西等。 強撐的堅強,只是暫時性的把壞情緒壓抑住,但它終歸還是會以別的形式爆發。 脆弱并不是羞恥的事情,父母要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脆弱。一個敢于面對“脆弱”的孩子,才有愛和歸屬感。 02 別讓童年的委屈限制男孩的一生 在加拿大全國反欺凌日,一部名為《Boys Don’t Cry》的短片,在Youtube上引起廣泛關注。 短片僅僅三分鐘,帶領觀眾經歷了一個男孩從出生到成年的關鍵時刻。 鏡頭之外,一個7歲男孩被叮囑“男孩不可以哭,男孩不可以羸弱,男孩不可以膽小”的畫外音,展現了消極且錯誤的教育方式,是如何引發暴力甚至性侵等一系列霸凌問題的。 該片執行總監Joseph Bonnici說: “這是一個男孩的故事,但他的某些片段,卻是大部分男孩經歷的縮影。我們嘗試以小見大的映射方法,讓更多人認識到消極的男子氣概認知,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何其之大。” 男孩不能哭,是對男子氣概的錯誤引導。會不會哭,并不是評價一個男孩是不是真正男子漢的標準。 一個從小情緒被接納的男孩,才更容易長成一個陽光開朗的男人。反之則不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幸福三重奏》中,汪小菲坦言自己從小受“男孩不許哭”的教育長大。他在教育自己兒子時也強調:“女孩子摔倒了可以哭,但男孩子不可以。” 節目中和大S一起坐纜車時,汪小菲明明恐高,緊張得抓住欄桿不肯松手,卻還在嘴硬:“我不怕,沒有怕。” 他不愿承認自己的軟弱,也不懂得如何接納別人的脆弱,包括自己的妻子。 大S看電影哭了,汪小菲卻愣愣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然后獨自離開。他說:“當時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我不會處理這樣的事情。” 男孩本就不如女孩善言辭,若是從小被要求掩蓋自己的脆弱,壓抑負面的情緒,成年后的他們也很難順暢地與伴侶進行情感溝通。許多家庭矛盾和誤會,往往就是從這里起步的。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著作《男孩不該走的路》中指出: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刻板觀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未來的發展。 在男孩偶有脆弱的年紀,不要強求他故作堅強。 因為總有一天,他會懂得用訕訕的笑容隱藏自己的悲傷,到那時,他將承擔起作為男人的責任和義務。 03 男孩也需要被溫柔以待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寫道: “為什么風可以那么溫柔,而你卻永遠學不會對我溫柔地說話呢?”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被溫柔以待的男孩,也將繼續溫柔待人。 男孩同女孩一樣,需要父母和風細雨的愛。面對男孩的委屈和哭泣,父母應該學會如何引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接納孩子的脆弱 在《爸爸去哪兒》中,杜江和霍思燕的兒子嗯哼,是有名的愛哭鬼,一言不合就嚎啕大哭。跟爸爸分開會哭,玩具被拿走也會哭。 但爸爸媽媽從來不會因為嗯哼哭泣就指責他,而是會溫柔地抱抱他,等他哭完再好好溝通,解決問題。 父母要放下“男孩不能哭”的心理包袱,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害怕、抗拒和不滿,尊重孩子的情緒,再教會他勇敢。 真正的勇敢,不是打針不哭,也不是摔疼了強忍著,而是敢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擔當。 男孩的脆弱,在很多成長的關鍵點,考驗著父母的耐心。我們要給他們積極的力量和無限的信任,讓他們不要在慌亂和迷茫中錯過成長,最終成長為最真、最好的自己。 2.學會示弱,讓男孩成為男人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南京派出所接到一名二年級的男孩報警,報警理由竟是不服媽媽檢查數學作業的結果。 小男孩站在一邊淚水漣漣。媽媽卻堅定地說:“他做錯了,還非說自己沒錯。” 最后民警拿出紙筆解答,證明確實是媽媽錯了。 孩子雖小,委屈甚大。媽媽連忙給孩子道歉,孩子緊鎖的小眉頭才漸漸舒展開來。 生活中,父母有時做錯了事卻不愿向孩子道歉。長此以往,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其實,只要一個誠懇的道歉,孩子就能瞬間釋然。 父母要學會示弱,這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高級的智慧。父母學會示弱,孩子才會變得強大。 養育孩子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家有男孩,更要多一些耐心和包容。 面對一個哭泣不止的男孩,不要指責,不要嘲笑。請你靜下心來,在他脆弱時接納他,在他失敗時鼓勵他,在他挑戰自己時向他示弱。 父母都希望兒子長大后,能有毅力和勇氣面對一切困難,做個氣吞山河的男子漢。 那么,趁他還是小男孩的時候,把哭的權利還給他,幫他在哭泣中學會勇敢,在悲傷中學會堅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