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樂媽在微博上看到了這樣一條令人感到驚悚的新聞。 廣西南寧的一個監控拍到了這一幕:一男子突然沖進餐吧親子樂園,一把拎起一個4歲的男孩扔出數米遠。 被扔男孩的媽媽稱—— “當時,孩子應該是在跟小朋友搶玩具,對方家長就直接沖進去,把孩子從那個城堡里面丟出來,扔在地上。 孩子的手臂和耳朵都受傷了,因為孩子是頭先著地,還要檢查一下有沒有輕微腦震蕩。晚上把孩子抱出來就一直不講話,一兩個小時以后樂樂應該是緩過來了,然后問我,媽媽,為什么那個叔叔要打我?” 有些網友看到這個視頻后,表示遇到熊孩子真的不能忍,非常理解爸爸的行為: 但更多人覺得,雖然小孩子可能會做的不對,身為一個成年人為孩子大打出手,也實在不妥。 樂媽每次看到這樣的事情,都覺得無比揪心。 明明都已經2020年了,可為什么總還是有大人為了小孩之間的矛盾而失控抓狂發生暴力行為呢? 明明家長們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啊! 哪個孩子不是家里的掌中寶?大人一旦對小孩出手,其負面影響遠遠超乎想象…… 01 家長幫孩子出氣,真的好嗎? 類似這樣的新聞已經發生過太多次了。 游樂場兩個小孩子爭搶玩具,一方家長按捺不住內心怒火,上去就給小女孩呼了兩巴掌。 長春一小區廣場,因為孩子之間打鬧,帶著孩子的家長就讓另一個孩子在烈日下跪。 下跪男孩稱,那天,他不想和那名家長的孩子一起玩,只不過是拌了兩句嘴,那名家長看到后就非常生氣,還責令他跪在地上。 當時由于害怕,小孩只能聽了那位家長的話。 很多時候,明明是孩子之間的矛盾,但還是有些家長們為了幫自家孩子出口氣,不顧一切地沖上辱罵,暴揍,這種行為當真是理所當然的嗎? 在“熊孩子”越來越多的社會上也總渲染著:“你不教育孩子,將來總會有一天,社會將替你狠狠教育他”的這種情緒。 樂媽一直覺得這是在縱容成年人的暴力行為,你明明可以跟孩子家長說明情況,明明可以耐心點去教育孩子,可偏偏卻在大家都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選擇了讓所有人都鄙夷的低級行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個被你暴打的孩子,還久久不能回過神,戰戰兢兢地問“那個叔叔為什么打我?” 你再回頭看看自家孩子,他被你的行為嚇壞,嚇哭,滿是你惱羞成怒的模樣,甚至還有可能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 有時候,他們不是熊孩子,你才是那個熊家長啊! 02 孩子被欺負,這樣做更重要! 有個朋友曾經跟樂媽說,她發現自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既不告訴家長,也沒告訴老師,問她為什么不說出來呢? 孩子反而非常淡定地回答說:我覺得這些都是小事兒。 朋友和老公也非常糾結,商量要不要去告訴老師的時候,她回來就說她和那個同學和好了,她送給她一件玩具然后說:送了玩具就是好朋友,你也再不能揪我頭發了! 你看,孩子之間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一點兒沖突,家長有時并不需要事事插手,孩子也有自己去化解矛盾的能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我們做家長的,首先就要判斷對方的孩子是否屬于惡意行為。對于簡單的打鬧行為,作為家長其實沒有必要去插手。 而面對帶有惡意行為的孩子,我們就一定要去嚴肅制止了。 比如當你親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被別的孩子搶玩具而侵犯到身體的時候,就請立刻將雙方孩子拉開距離。 然后學著傾聽孩子的情緒,教會他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及時制止孩子之間暴力沖突行為的發生,更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你不用害怕,有爸爸媽媽在。 03 孩子被欺負,讓孩子打回去!?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很火,是撒貝寧主持的《開講了》的一期節目:孩子被人欺負時,該不該打回去?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是這樣回答的:當然要打回去! 這個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研究生導師李玫瑾竟然也贊成孩子被人欺負時要打回去。 她強調了三點—— 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是家教修養問題。就是所謂的“逢善莫欺,逢惡莫怕”; 防止自己的孩子被欺負,要有體力鍛煉,否則“一推就倒,多好玩!” 不要傷到人,要有規則。 這些告誡其實都很有道理,但樂媽又不禁想到,如果孩子選擇打回去卻失敗了呢? 兩位家庭心理學家就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 他們在幼兒園進行了一項名為“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共記錄攻擊事件2583次。 這當中80%的孩子沒有反擊,選擇了哭泣和退讓; ·僅有20%的孩子選擇了還擊。 在不同選擇的孩子身上,呈現了不同的實驗結果: ·被攻擊不還手的孩子 這些孩子的退讓造成“負強化”的作用,他們會在下一次遭遇同樣情況的時候再次選擇退讓。 ·還手的孩子 ↓反擊且成功的孩子 打人的孩子減少對他們的攻擊,甚至不再攻擊。而反擊成功的孩子再遇到類似情況會同樣選擇還擊。 ↓反擊沒有成功的孩子 有可能會繼續被攻擊,甚至遭到更頻繁的報復性攻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看似還手效果最好,但如果還手失敗反而會遭遇報復,而還手成功的孩子有可能認為這是一種“鼓勵”,繼而成為打人的那類孩子。 似乎,我們要教會孩子的,不僅僅是“打回去,把玩具搶回來”那么簡單,教會他勇敢說不,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利意識才更加重要。 04 培養孩子的維權意識,比“打回去”更高級 小孩子之間的矛盾,經常從搶玩具開始。 而0-3歲的孩子通常還不具備權利意識,從而去解決沖突的能力,我們身為家長就需要起到示范作用。 1、向孩子示范: 比如當我們帶著孩子在一些玩樂場所玩玩具的時候,遇到了其它孩子想要搶玩具的情況時,我們真的不必覺得一定要教會自己的孩子去忍讓,分享。 我們可以試著說:“我的孩子正在玩這個玩具,你現在不能去搶她的玩具,等她玩完了再給你玩好嗎?” 替孩子維權,從家長的行動中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做,以后也要勇敢地像媽媽一樣哦~” 當然,如果自家孩子一直對這個玩具愛不釋手,長時間霸占著玩具,也需要轉換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去玩一下別的玩具。 因為在公共場所里,我們雖然講究先來后到,但也應該學會輪流使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把想法說出來: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有了一定進步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講出自己的想法。 對于一些打回去的小朋友來說,雖然可以讓對方下次不再欺負他,搶他的玩具,但暴力并不是最佳方法,溝通才是化解矛盾的首要方式。 比如自己的玩具被搶時,要勇于對搶玩具的人說:這是我的玩具!你不可以搶! 自己被打時,要對及時對打人的說:打人是不對的!你不能打人! 用語言態度表明自己的立場,及時做出防御性行為,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試著讓孩子不斷練習這種能力,鼓勵孩子做到。 最后,樂媽也想對那些曾經失控“打回去”的家長們說,“多年后,你的孩子最終會變成你”,保護孩子固然重要,但成年人的世界不應只有暴力和威脅,冷靜理智才是一個人必須習得的高級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