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最近,一張尋找梅姨的圖片刷爆了朋友圈,同時,與之相關的“記住梅姨的長相”“梅姨身份長相暫未查實”先后登上微博熱搜榜。 很快,公安部辟謠,網上瘋傳的梅姨圖片并非官方畫像,并公布了兩年前由警方繪制的一張模擬畫像。 這個備受關注的梅姨是誰?一個涉嫌多起兒童拐賣案件的人販子! 不久前,人販子張維平被抓,他供認,從2003年開始,他在3年內拐賣了9名兒童,這些孩子都由梅姨對接買家。 近日,有兩名被拐兒童已被廣州警方找回。然而,孩子找到了,那些丟失的時光卻再也找不回來了。 一個被拐孩子的親生母親說,見面時兒子不說話,“他說我們說話他聽不懂,對我們沒感情了,對他養父更好”。 另一個被拐的孩子,親生父親因受不了孩子被拐的痛苦與煎熬,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跳火車自殺了。 孩子被拐的那一刻,原本溫馨幸福的家庭就破碎了。 失去的孩子,無論能否找得回來,都無法再還原那個曾經幸福和美的家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 孩子被拐,是家庭的悲劇 從孩子丟失的那一刻起,父母的人生就只剩下了一個重心:找回孩子! 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電影《失孤》中,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孩子被拐。為了找到孩子,他放棄了事業,開始奔波在全國各地。 他找了十五年,希望與失望不斷地交疊在一起,在無數個不眠之夜,狠狠地折磨著他,可是,他不能停下來,因為“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 他本來可以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卻因為孩子被拐,成為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尋子的路上,他受盡冷眼、質疑,甚至險些喪命,卻始終不肯放棄。 電影《親愛的》也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丟失孩子的原型是孫海洋。2007年,孫海洋的兒子孫卓被人販子騙走。 12年來,孫海洋從未放棄過尋找兒子。他跑遍了全國各地,接觸了很多尋親組織,將孩子的照片發布到數百家媒體上。 為了找到孩子,他想盡了一切辦法。 然而,孩子依然沒有找到。 找不到孩子的,在尋找的路上煎熬。 找到了就能重獲幸福了嗎?也未必。 知乎上有網友說,她的妹妹兩歲時失蹤。 經過十幾年的堅持尋找,終于在警方的幫助下找回了妹妹。 然而,已經是成年人的妹妹沒讀過多少書,生活習慣完全是山里人的模樣。她拒絕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因為她對養父母更有感情。 幸運地找到了丟失的孩子,卻找不回錯失的親情。 即使將人販子千刀萬剮,又能怎樣?那個被改變了人生軌跡的孩子,還是無法重寫人生。 兒童能否幸福成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與否。 保護兒童幸福生活的權利,就是在保護無數個家庭的幸福,對此,我們每個人都責無旁貸。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了給兒童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聯合國大會先后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 從1990年起,11月20日既是世界兒童日,也是慶祝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宣言和公約的紀念日。 30年前,奧黛麗·赫本在聯合國總部向大家介紹《兒童權利公約》,提醒我們每個人,保護兒童的每項權利。 30年后,這份提醒依然存在。
二 不要高估孩子的防范力 拐走一個孩子有多容易?美國兒童安全專家的調查是:只需要35秒。 孩子是單純善良的,他們的防范力很有限,當人販子找到拐騙的突破口后,往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順利地拐走孩子。 在國外的一部紀錄片中,一位媽媽十分肯定地告訴實驗人員,她每天都會再三叮囑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講話,孩子不會理實驗人員的。 然而,實驗人員只用一條小狗,就騙走了孩子。 江蘇省某幼兒園曾舉辦過一次“防拐防騙演練”活動,請小朋友們的家長扮演人販子,用買玩具等借口,哄騙孩子跟自己出去玩。 不到20分鐘的時間,就有46名小朋友被成功騙出。 很多家長平時都會注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告誡孩子防范陌生人,不要跟陌生人走。然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幼小的心理根本無法與成人抗衡。 在節目《誰是幸存者》中,6歲女孩可兒接受考驗。 媽媽帶可兒到甜品店,合照,發朋友圈。中途,媽媽離開甜品店,叮囑孩子不要離開。 測試人員先是假裝跟可兒的媽媽打電話,“你真把她一個人扔這兒啊?行行行,我過去陪她。” 然后坐到可兒身邊問:“你記得我嗎?你看我眼熟嗎?我是你媽媽同學。” 接著,測試人員又指著可兒媽媽朋友圈里的照片,對可兒說“這是你媽媽的照片吧,你媽媽變化好大哦。” 可兒很快就相信了測試人員,以為他是媽媽的朋友,并同意跟他一起走。整個過程,不超過10分鐘。 哪怕是陌生人,利用孩子的天性和喜好,也能很快跟孩子建立信任,并輕松地帶走孩子。 如果上述的案例中,那些測試者是真的人販子,后果不堪設想。
三 孩子安全,就是父母的歲月靜好 說到底,孩子也只是孩子,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出門在外,無論平時對孩子做過多少安全教育,都不如家長切實地盡到監護責任,保護好孩子。 被保護,是孩子的權利,更是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與希望,孩子安全,父母才能四季晴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保護孩子的問題上,任何僥幸與疏忽都是不可取的。身為父母,為了我們的孩子,一定要記住: 1、不要讓孩子脫離視線 “中國第一女人販子”陳蓮香,短短的兩年內就拐賣了46名兒童。被捕后,她提及作案手法時說“大人不留神就下手”。 相關機構曾根據一百多名兒童被拐案例,將人販子所用的手段統計出來,匯總成一個表格: 從表格中看,拐賣手段中比例最大的是“趁大人不注意,偷走”。 “大人不留神”“大人不注意”,就是人販子的作案機會。 孩子沒有抵抗風險的能力,無論多么聰明的孩子,都斗不過居心叵測的人販子。只有看緊孩子,不給人販子任何機會,才是保護孩子的最好辦法。 2、不要輕信熟人、老鄉 梅姨案中,人販子張維平在鎖定適合下手的目標后,先以找工作或租房為由,成為目標的鄰居。 在被拐孩子父母的印象中,張維平很隨和,時常跟居民們一起打牌打桌球,并且很喜歡逗小孩。 有受害人回憶說,當年張維平租房子住在她家隔壁,“看起來是個老實人,經常帶著我兒子去玩,買零食給我兒子吃,和我兒子玩得很好。” 張維平歸案后供認:“我有意逗小孩玩,目的是為了跟小孩混熟,以后拐走他的時候不哭不鬧。” 事實就是這么殘酷,你眼中的老實隨和,或許只是壞人的保護色。他們表面善良,內心卻在謀劃著害人的勾當。 還記得嗎?曾轟動一時的章子欣案中,章子欣也是被貌似淳樸的熟人帶走的。 壞人臉上沒有字,他們長得也未必都賊眉鼠眼,甚至有不少壞人還長著一副憨厚善良相。 我們無法具備洞察人心的特異功能,為了孩子的安全,還是牢牢地把孩子帶在身邊吧,別給壞人任何傷害孩子的機會。 3、教會孩子向正確的人求助 前段時間,朋友帶著三歲多的女兒去商場,在為女兒挑選衣服時,和女兒走散了。 好在小女孩夠機靈,她記得媽媽告訴過她:“如果走丟了,千萬不能走出商場,要去找收銀臺的阿姨幫忙。” 在收銀員的幫助下,朋友很快就見到了女兒。 商場、公園、車站、游樂場,這類孩子易走失的公共場所,要提前讓孩子明白,警察、保安、身著制服的員工,都是可以求助的人。 我們不知道危險會在哪一刻降臨,我們能做的只有防范!看好自家的孩子,做好孩子的護航員,孩子才能生活得更安全。 惟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平安一生! 惟愿所有的父母,都能盡享天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