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快樂呱呱【媽媽學園】,在這里,你將學習到育兒領域內頂級專家團共同打造的新手媽媽必修課程,掌握破解寶寶營養、睡眠、常見病、早教啟蒙等育兒難題的方法,進階為合格媽媽。 今天先來學習知名兒科醫生魚小南的“和醫生高效溝通”課程。 如今,兒童看病難的問題,隨著“兒科醫生荒”和“二胎潮”而越來越突出。大型三甲醫院和兒童專科醫院的醫生,每天可能要接診上百個患兒,給每個患兒看病的時間平均只有3-5分鐘,其中1-2分鐘聽家長描述病情,剩下的2-3分鐘需要完成檢查、診斷、寫病歷和開藥等一系列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提供的信息,對于醫生診斷病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還有很多家長在描述病情時,傳達的都是沒有價值的內容,醫生也就無法作出有效的診斷。 因此,我們有必要上一節“如何與兒科醫生有效溝通”的課程,以便于達到更好的就醫效果。 但在現實中,家長帶寶寶就醫時,常常是這樣和醫生說明病情的:“寶寶發高燒了,額頭好燙”、“寶寶拉了好幾天肚子了”、“寶寶咳嗽好長一段時間了”……其實,這樣的表達,對于醫生來說,都是沒有價值的。還有的家長,因為是由多人一起照顧寶寶,結果每個人說的情況都不一樣,這樣也會造成信息混亂,不利于醫生診斷。 那么,應該怎樣和醫生溝通才更有效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家長自己要對寶寶的情況做一個全面的了解,才能告知醫生。在帶寶寶看醫生之前,要先向其他的照顧者問清楚寶寶的情況,做好梳理。比如,如果寶寶拉肚子的話,需要了解清楚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現寶寶拉肚子的;寶寶最近的飲食是否有改變,比如添加了新的食物;發現之后有沒有給寶寶吃什么藥物;拉肚子的頻率等。 ▶其次,家長帶寶寶看醫生時,要帶上病歷和服用過的藥物的說明書。這樣,醫生通過病歷就可以了解寶寶以往的病史,而帶上藥物說明書,則是方便醫生了解藥物成分,決定治療方案。 ▶再次,在傳達信息時,家長要注意“準確、客觀、數據化”三個原則,而不是主觀籠統地告訴醫生“寶寶發燒好久了,醫生快幫我看一看”。 具體來說,家長需要向醫生傳達的信息主要包括: 1、發現疾病的時間; 2、寶寶的主要癥狀表現; 3、疾病的變化情況; 4、寶寶生活環境是否有類似的疾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以發燒為例,醫生需要知道的是,寶寶發燒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體溫是多少;是否吃過退燒藥;如果吃了,是哪一種成分的退燒藥,吃過以后效果如何;除了發燒還有什么癥狀,寶寶的精神狀態如何;寶寶所在的幼兒園、學校、家里,有沒有類似的癥狀。 比如,家長可以這樣說:“昨天晚上10點發現寶寶發燒的,體溫38.5℃,吃了泰諾林退燒了,今天早上7點又發燒了,體溫39℃,也吃了泰諾林。早上不大愛吃粥,以前吃1碗的,今天只吃了半碗多一點,精神比平時稍微差一點,大小便正常。家里有大人2天前感冒了,不清楚寶寶是否被傳染了。”這樣,醫生就能很好地了解寶寶的情況了。 ▶最后,家長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對醫生的診斷結果有疑惑,一定要及時問,向醫生了解清楚疾病的病程,大概多久能好等等。了解了這些以后,家長的心理就會踏實一些,不至于看到寶寶的癥狀有變,或者沒有馬上好轉,就焦急不已。 想了解更多孕育知識,可掃一掃下圖的二維碼,下載“快樂媽咪”APP,參與【媽媽學園】必修課程學習,持證上崗,科學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