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哥哥,這個玩具給弟弟玩”,“你是哥哥,這個蘋果給弟弟吃”,“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弟弟”……當家里的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時,父母總是這般給孩子灌輸哥哥要讓著弟弟的思想。若父母一味強調“大讓小”,“讓”的孩子時常忍氣吞聲,“受”的孩子總覺得理所應當,這樣其實對兩個孩子的成長都不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讓小”案例:“哥哥要讓著弟弟” 英姐家有兩個男寶,哥哥8歲,弟弟2歲,兩兄弟性格差別很大。哥哥跟同齡人相比身形比較瘦小,性格比較弱,且膽小怕事;弟弟雖然只有2歲,但他那不吃虧的性子已經完全展現出來了,百分百的“霸王”。 哥哥已經上小學,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孩子,心思也比較細膩。英姐夫妻倆都是職場強人,平日里都比較少時間陪伴孩子,很多時候都是哥哥陪著弟弟玩,有時候自己玩著東西或者做著什么事情,霸道的弟弟就愛來搗亂。哥哥被激怒時會忍不住跟弟弟打起架來,每次弟弟都占上風,哥哥雖然身形比弟弟高大許多,但次次都輸。 難道8歲的哥哥真的打不過2歲的弟弟?不,并非如此! 哥哥之所以輸,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懂事了,肯“聽”父母的話! 平日里,英姐夫妻倆給哥哥灌輸的思想就是“哥哥要讓著弟弟”,每次兄弟倆鬧起來,父母都是責備哥哥,總是說“你這么大了要讓著弟弟,弟弟還不懂事,你不能欺負他……”。剛開始哥哥還經常反駁,但越是反駁越會受到父母嚴厲的批評。久而久之,哥哥每次跟弟弟打架,被父母責罵時。哥哥就不再反駁了,有時默默忍了,忍不住的時候就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哥哥要讓著弟弟”,這樣教育孩子,真的對嗎? 上面案例的哥哥雖然比弟弟大了6歲,但哥哥也是孩子。在弟弟出生前,他也是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寶寶,而弟弟出生后,家里人把目光放在了弟弟身上,哥哥慢慢失寵了。 而且父母每次都偏向弟弟,這讓哥哥的內心很受傷,其自尊和自信容易受到壓抑,也容易出現怨恨、憂愁等負面情緒。弟弟雖然受寵了,且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但霸道的性子卻是愈演愈烈。 雖然哥哥比弟弟大了6歲,比較懂事了,但別忘了,他仍然是個孩子,他也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愛。父母偏心,其實對兩個孩子都會造成傷害。 ▍父母如何公平對待兩孩子? 表達愛意時,兩人一起帶上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因而,父母在表達對孩子愛意時,要兩人一起帶上,讓兩個孩子都得到平等的愛和關注,讓他們在父母公平的愛意中健康快樂成長。 公平滿足兩個孩子的客觀需要 孩子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如果父母只滿足了其一而怠慢了另一個孩子,那么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偏心而受到傷害。家有兩寶,更需要父母花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及調整自己的行為,盡可能公平合理地滿足兩個孩子需求,讓兩孩子感受到同樣的愛。 不當孩子面討論兩個孩子的情況 在兩個孩子面前討論他們的情況,即便沒有明顯的褒貶之意,但孩子也有各自的理解。孩子有很強的自尊心,不僅能夠聽懂父母話語背后的意思,內心也會產生激烈的反應。因而,父母平時需注意言行,別傷了孩子的心。 不當孩子面比較兩個孩子的優劣 很多家長會在孩子面前比較他們的優劣,這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愛他。雖然父母說的可能是事實,但孩子總是希望能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和贊揚,且孩子往往有好勝心,若父母說他比自己的兄弟姐妹差,自尊心也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