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看到后臺有媽媽詢問,所以今天便來講講這個讓嬰幼兒受罪、讓媽媽們擔憂的高發口腔疾病——鵝口瘡。 1.鵝口瘡是什么?會經常中招嗎?鵝口瘡好發于寶寶口腔黏膜,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屬霉菌感染。 其癥狀為頰黏膜、舌、軟腭、齒齦、口唇等處,可見乳白色且微微高起的斑片物。開始時為點狀和小片狀,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拭,強力擦拭后可露出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有時有白的像雪片。 小寶寶很容易長鵝口瘡,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尤以新生兒、早產兒、營養不良兒最易中招。 輕者不痛,或僅有口腔不適感,一般不影響吃奶或進食,只有靠父母仔細檢查方能發現; 較明顯者可有疼痛、煩躁、睡眠不安,吃奶時出現痛苦表情或哭鬧、拒食; 嚴重者可伴有輕度發熱。 假膜一旦侵犯到氣管、腸道、喉、肺等部位,可出現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或呼吸困難等癥狀。 2.鵝口瘡嚴重嗎?如何治療?前面我們也說了,嬰幼兒是很容易中招鵝口瘡的,所以家長看到寶寶口腔有異常別慌了神,其實鵝口瘡不是大毛病,只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悉心護理,寶寶很快就會好的。 對“輕度”鵝口瘡: 先用消毒棉簽蘸5%小蘇打輕擦鵝口瘡部位,再換消毒棉簽蘸生理鹽水,將小蘇打溶液拭去;也可先用2%-3%小蘇打清洗口腔,在涂抹少量冰硼散或硼砂甘油,每天3-4次,持續一周左右即可解決。 小tips:鵝口瘡容易反復發作,用藥不可見好就收,病灶消失后應繼續用藥幾天,以求徹底,避免反復; 對“頑固性”鵝口瘡: 崔玉濤:1、“殺”霉菌藥物:制霉菌素涂口腔黏膜外,可考慮口服氟康唑(大扶康)。注意:必須得到醫生處方。2、活性益生菌服用,每次劑量要足,應達至少15億活菌/次。3、去除家庭環境任何消毒劑和含消毒劑的用品。4、盡可能不用/少用抗生素。5、必要時進行免疫功能檢測。 就醫指征: ● 寶寶不愿意進食。有輕度發熱,煩躁不安,應去醫院; ● 若發現口腔粘膜上的乳凝塊樣物向咽部以下蔓延,應送醫院治療,以防止發生呼吸困難等嚴重并發癥; ● 治療5~7天后仍未改善,或鵝口瘡情況越來越嚴重。 3.為什么寶寶會得鵝口瘡?如何預防?媽媽的原因 1、孕前陰道存有念珠菌,未經治療而懷孕,分娩時胎兒經產道遭受感染,約99%的新生兒鵝口瘡出于此。 重視孕前檢查。一旦發現自己患有白色念珠菌陰道炎,及時治療,待痊愈后再懷孕,切斷傳染途徑; 2、乳頭不潔、手指觸摸寶寶口腔、寶寶玩具、毛巾、奶瓶、奶嘴等用品衛生不達標,均會將霉菌帶入寶寶口中引發鵝口瘡。 注意自身衛生,特別是當媽的人。衣服要勤換洗,母乳媽媽要重視乳房清潔,每次喂奶前都要清洗雙手和乳頭,但是不要用消毒巾! 寶寶的原因 1、抵抗力還不夠強大,口腔黏膜很嬌嫩,稍有擦損或不潔,即可引發感染。 所以,要做好寶寶口腔衛生。喂食后再喂些溫開水,奶具、水杯、餐具等用完要及時清洗;不要用不潔的東西擦洗寶寶口腔,更不可用嘴給寶寶喂水和食物。 2、營養不良,慢性腹瀉病或長時間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類藥物等都難辭其咎,容易讓鵝口瘡有機可乘。 所以,寶寶體弱或患有消化不良、慢性腹瀉等疾病,應及時進行正規治療。 不要濫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否則所有細菌又給殺死了,豈不是越幫越忙?造成體內菌群失調,反倒讓真菌趁虛而入。 環境的原因 所以,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處女座”上身,寶寶所有用品,包括奶瓶等只需清洗后,熱水燙或蒸氣消毒即可,千萬不要用化學消毒劑,過于干凈未必是好事。 |